质量是风电设备的灵魂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gaoyuan4332068
|
|
近年来,我国风电事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业_直满足不了风电场建设的需要。尤其是风力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一直落后用户的需要。市场迫切要求大容量风力发电机组,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工程有限公司承担了“十五”攻关项目——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工作。经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终于解决了大功率齿轮箱、桨叶、高效发电机及现场总线为基础的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等问题,研制成功国产化风力发电机组。 运达公司2001年与德国Kepower公司签订技术转让许可证生产合同,引进了全套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技术资料;2002年3月~2004年8月,消化吸收全套750千瓦风机生产技术资料,完成生产前的工装、器具、模具、特殊工具的设计制造及采购工作:2003年6月~2004年4月完成除齿轮箱、液压系统、冷却系统外的国产化工作;2004年1月-2005年3月完成除极少量零件外的国产化工作。目前,运达公司已形成年产100台WD49/750千瓦风机的能力。 在开发7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时,运达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2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摆在企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在250千瓦风机的技术上,自主开发;二是在引进国外成熟的产品基础上。消化吸收。经过反复论证,运达公司采用了第二条技术方案。主要理由为:一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踏人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行业;二是可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三是当时引进费用不高,成本上算的过来;四是可以和已有的技术相结合,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风力发电机组。 经过三年的技术开发,750千瓦风电机组已经成为我国大型风电场建设的主力机型。同时运达公司还开发出适合沿海台风频发地区的高抗风型机组、适合北方寒冷地区的高抗寒型机组及适合风力资源较小的低风速型机组。 在技术开发中.运达公司的主要经验有:一是选对技术路线。当时风力发电机组有定桨距失速调节、变桨距调节、变桨距变速恒频调节、无齿轮箱变速恒频调节等多种技术。运达公司结合国情,采用了定桨距失速调节技术,走了一条稳健的技术路线;二是强调循序渐进,质量第一的原贝Ij。风力发电机组的每个部件都要经过台架试验、现场试验一年以上,才能进入批量生产;三是针对我国幅员辽阔、气象条件复杂等情况对风电机组进行了各种变形设计,以满足市场需求。 运达公司主要的教训为: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当前风电发展迅速,欧洲风能协会预测,到2020年,全球风力发电可占到全世界用电总量的1w/0。风力发电机组的容量也在迅速发展.单机容量已达5兆瓦。这说明风电行业已是一个像火电、水电一样的大行业,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商规模偏小则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二是速度慢。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紧张,技术开发过程长。速度慢。刚开发好750千瓦机组。市场又向兆瓦级机组招手:三是培养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队伍,光靠拿来主义还不行.还要有自主创新。不能走引进了750千瓦技术再引进1.5兆瓦技术。引进了1.5兆瓦技术再引进3兆瓦技术的路:四是企业需要大力加强关键部件的技术开发力度。风电机组的关键部件主要有桨叶、齿轮箱、发电机、控制系统、液压系统等。这些部件的开发不仅要通过企业的台架试验,还要装上样机.通过一年以上的现场试验;五是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风电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技术很复杂,主要难度是机组在野外应可靠运行20年,经受住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和非常复杂的风力交变载荷,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想像的,美国波音公司、西屋公司,中国的直升机研究所和火箭研究院都涉足过风电机组开发,均未成功。因此,对风电机组而言,排在第一位的是质量。有了质量就有可利用率.有了可利用率才有发电量,才有投资回报;六是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制造成本。使风电成本能接近或低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