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健康发展的风电产业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gaoyuan4332068
|
|
风电要在能源供应和减排温室气体方面起显著作用是2020年以后的事情了,届时风电成本才可能接近常规电源。因此,2020年以前发展风电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尽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降低占风电场建设项目投资70%的风电机组成本;二是拉动相对贫困而风能资源丰富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般情况下,本国生产的风电机组可以比国外同类型产品成本低约20%,但我国目前只能够成批生产国外10年前主流技术的产品,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自主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更是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当年国产机组只占18%。2005多年也只有28%,而且产品都是“定桨定速”技术的,如同电视产业中的“黑自电视”,就是这样的技术我国还没有自主开发的产品,当前国际主流的“变桨变速”技术,如同电视产业中的“彩色电视”,2005年国内机构采用这种技术参与开发的只安装了2台样机,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还在拉大。要扶植这个幼稚产业赶上当前国际主流水平.除了国家在科研和产业方面给予支持资金外,从政策上和法规上国家也应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电源项目投资回报率略高的上网电价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够培育出健康的市场,使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设备制造业成长起来。真正的市场竞争才能降低风电机组成本,我国家电、汽车和移动通信产业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发展历程。 据测算,年上网电量为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的风电场,上网电价约每千瓦时0160元时投资建设风电场的投资回报率才较为合理。2004年我国风电装机76万千瓦,只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17%.总电量的0.05%。在总量这样微小的情况下,如果风电与常规电源上网电价之差在全国分摊,每千瓦时高于常规电源平均上网电价025元,那么在总电量中风电分摊到每千瓦时还不到1厘钱.因此给予风电合理的较高电价是完全可行的,其结果是能够较快培育出本国的风电设备制造能力,从长远看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例如丹麦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除了给予风电较高上网电价外.还给用户购买风电机组30%的补贴.到了今天全世界有40%的风电机组是从丹麦进口的,显示出当时政策的战略意义。 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500万千瓦,国家发改委要求风电机组要达到700/o的国产化率。那么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平均每年将新增风电装机80万千瓦,而且都要正常运行发电,可利用率不低于95%,上网电量能够被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并输送进大电网。从目前基础看,要想达到这一目标,任务极为艰巨,国家必须在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确保设备质量,防止国外发生过几千台齿轮箱被迫更换的质量事故,同时又要电网及时配套,否则新生的产业会遭到严重挫折。 目前中国风电的状况从对风电的重视程度上看似乎形势大好, 《可再生能源法》及实施办法出台,国家领导多次批示,国家发改委频频发文件,北京宣言昭示全世界。但从决策者对风电产业发展的实际政策上看,整个产业又面临危机。从上到下都很浮躁,风能资源尚未搞清楚就下文件批项目定电价.江苏省沿海至今还没有安装一台风电机组等。当前的危机在于以下四个边界条件要同时满足,一是风电特许权项目过低的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382元到0.519元);二是这些亏损的项目规模达到135万千瓦;三是采用的设备要求达到70%国产化率;四是风电场要在三到四年内建成。我认为,这种恶果要到2008年6月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届时江苏如东风电特许权项目投产达到一年,实际上网电量、设备价格、运行维护费用和项目融资等数据可以和投标方案对比。不合理的低价必然影响风电设备和工程质量,当地政府引进亏损项目更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我认为,化解危机的途径是调整其中两个边界条件:规模135万千瓦和设备达到70%国产化率这两个条件应当保留。其他两个条件需要调整.上网电价要使项目有合理回报,项目建成的时间应当根据国产化机组产品是否真正达到质量标准、运行可靠而定,最初批次的产品在野外运行时暴露出的问题妥善解决后再大量安装。另外,风电发展目标只提装机容量是不够的,风电年上网电量才是实际成果。 健康的可持续的风电市场应该使投资者获得合理的略高于煤电的回报,新兴的风电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给予扶植。畸形的风电市场虽然可以暂时招来大批投资者,但却容易造成制造商生产了大批风电机组却不能在野外正常运行的现象发生。政府必须从整个新兴产业健康成长的角度考虑风电发展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