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振兴我国民族装备制造业
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gaoyuan4332068
|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
一直以来,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增长,极大地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特别是工程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相信更会促使整个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处于基础工程机械行业中的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必须加强环保意识、进行行业联合、共同推进行业的创新进步。
1、强化基础工程建设环保安全意识
1.1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由于历史等原因,在地基基础工程领域内,施工设备的需求和供给之间,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矛盾。
目前,老旧装备仍然占据市场主流。由于过分看重低价格,而对装备的技术性能、施工效率,尤其对环保性重视不够,一些性能落后、效率低下、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装备依然大量的使用。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工程仍在沿袭传统的“人海战术”,用数倍甚至十几倍于新型装备的老旧装备弥补其性能及效率的不足,从而使施工现场成为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同时也给许多工程留下了巨大的质量隐患。另一方面,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装备及其制造行业和企业,由于市场空间严重受限而不能健康快速发展,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需之间的失衡。一些大型工程,苦于没有或缺少能够胜任的国产新型装备而不得不花费高昂的外汇从国外采购,甚至被迫修改设计或施工方案。某些建设项目,由于地基基础的环节出现问题,成为“危险物”或“废弃物”,在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又在产生大量新的污染物。
而上述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该领域内缺乏必要的严格的对环保方面的规章制度及控制措施。
1.2树立安全性的新概念
地基基础,作为支撑上部构造的一部分,既同上部构造联为一体,又是整个建筑物中同地层接触并隐埋于地表面以下的结构。对地基基础安全性的传统定义为:“构造物的基础,是将作用于该构造物上的载荷及外力安全地传递给地层,并且使构造物对地层的沉降或变形具有足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由此可见,该安全性强调的是“强度和变形”。
在当今日益重视人类活动同地球环境相协调的时代,基于地基基础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有必要在传统的关于地基基础安全性的定义中,引入“周围环境安全性”的元素,从而树立地基基础安全性的新概念。在规划、勘查、设计、施工及后处理等每一个环节或阶段,都应当将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视作其安全性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并将其控制在最大的安全裕度内。
在重新审视“安全性”定义的时候,我们认为至少应该增加以下两个层面:一是环境安全,二是质量安全。一旦发生了安全问题,除了环境、资源的浪费外,必将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基础工程机械,作为地基基础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装备的优劣,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基基础工程的安全性,其中必然也包含周围环境的安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