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早在1986年您就推出了独具泰星特色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并在全省以及周边省市推广,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国都在学的"邯钢"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其实比您晚了10年。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供应公开招标制"这一超前的制度设计与目前的政府采购招标制不谋而合。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其他乡镇企业还在套用国有企业固定的个人分配制度时,你所提出的"质量工资制"已经巧妙地将员工的工资与产品质量结合起来。特别是在管理人员中采用的"质量工资制",到今天还具有现实意义。而在20世纪90年代"三角债"盛行的时候,泰星已经实行了"销售买卖制",企业已经不存在"三角债"拖累。诸如此类的超前管理方式在泰星已经屡见不鲜,您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张国林:这就是领导者的创新意识。我们在具体的企业经营实践中,要碰到大量管理教科书中没有出现过的情况,这时候你不可能去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着走着就能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 机制再造 《中国工业报》:2005年以来,公司在原有的"三改、三制"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推出了以"三联浮动"为核心的"机制再造"的创新管理模式,使体制和机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机制再造"管理思想是在一个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张国林:当前,我国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纷纷建立了"政企分开、产权明确、权责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体制问题解决了,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有效运营的机制问题。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以后,如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明晰产权,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如何实现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合理化,这一直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而且,体制转换了机制不搞活,再好的体制也救不了也救不活那些内部一潭死水的企业,由此引发下岗、失业等各种矛盾。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把体制和机制有效结合起来。搞活企业改制后的内部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就必须从真正意义上把企业机制与体制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运行机制。于是,在以往"三改、三制"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要进行"机制再造"。 《中国工业报》:您的"机制再造"理论解决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在中国企业管理方面意义重大。可以说"机制再造"这一管理模式为我国大多数股份制企业找到了机制创新、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很好的发展手段与模式。机制再造的核心内容在哪些方面体现? 张国林:所谓"三联浮动"就是联产浮动计酬、联产浮动计奖、联产浮动计股。这是公司在完善职工管理机制以后,对干部管理机制一次彻底的、重大的改革。它有效地解决了各级干部的自我定位、自我考核、自我管理问题,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有形化。"三联浮动"首先体现在各级干部的联动职务浮动,彻底打破了干部的终身制。各级干部必须以自己的实绩换取自己的位子,凭实绩自我定职、自我定级。由过去的"岗位选干部"变成了"干部选岗位",真正实现了岗位就是责任,岗位就是饭碗,岗位就是职能。每个干部都为自己的岗位,为自己的工作,为自己的饭碗,奋力拼搏,努力创造。只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出实绩,才能赢得工资、奖金和股份分红。工资奖金对每个干部来讲都是浮动的,是以各自的实绩自我考核和制作的,各级干部除少量的职务股以外,大多数都是浮动股,所以同一级科长、同一级车间主任,因为贡献不一样其收入就有很大的差别。 它的原理就是以具体岗位为基本单元,将企业联产给各级干部。形象地说,企业里每一个车间、每一个科室、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隐形私营企业,在全公司建立全员隐形的私营企业机制,以集体的资产、设备,发挥各级干部个人的特长、创造个人的效益。在泰星公司,采用规范的机制,把企业细分,划小核算单位,将考核指标分解到各级干部,对每个干部都以目标、责任和利益进行规范的考核,形成自我管理、自我考核、自我结算的体系,把各级干部推向自我发展,自我运行的轨道。最终,通过机制再造使每个干部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而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 《中国工业报》:机制再造的思想对其他企业是否有借鉴意义? 张国林:机制再造是要实现体制与机制的融合。当前许多企业的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体制下运行的机制落后,机制跟不上企业的发展,机制过于空心化,假、大、空的状态使机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不沾边,不结合。解决办法是将机制具体化、有形化、活化,这就是机制再造的过程。"机制再造"就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管理科学内容的微观化、细化、实际化、有形化、具体化、现实化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有普遍意义的。 要想真正改变企业管理滞后的问题,首先作为企业领导要具备向管理要效益的思想,同时要具有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