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人物访谈>>访江苏泰兴减速机厂--张国林

访江苏泰兴减速机厂--张国林


信息来源:中国工业报   责任编辑:zk   
  

22年前,45个农民兄弟聚在一起,在苏中一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瞄准进入门槛比较低但市场广阔的减速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如今,当时的小作坊成了"中国减速机之城",领头人张国林也已经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他们的企业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泰兴减速机厂)连续12年领跑中国减速机行业。
  张国林是怎样带着一批农民做成了我国减速机行业的佼佼者?
  创新为魂
  《中国工业报》:与您相识15年,知道您出差并不多,来北京是到人民大会堂开全国劳模会、领管理科学奖,来去匆匆;每次给您打电话,您很少在外地的时候。您怎么吸收先进的管理方法?您就没有想到去看一下别的老总怎么管理企业、听听专家介绍一下新的管理思想?
  张国林:我没出去并不等于我没看没听,现在的媒体那么多,通讯手段那么发达。泰星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有今天的成就,被一些新闻界认为是"中国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应该说吸收了中外企业管理的精华。但是,管理科学不仅仅是课堂和书本上一个时髦的名词,它必须从黑板管理学中解放出来,变为广大企业员工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论,也必须通过我们这些人结合企业实际去实践去探索。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一大批隐形的管理大师带出了一大批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管理科学自从西方引进以后,我国企业管理就面临两大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许多企业急需管理方法,迫切需要管理人才,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和支持;另一方面是生搬硬套西方的管理方法,给中国企业的管理带来水土不服,造成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中国工业报》:您在企业行为中,贯穿始终的管理思想是什么?
  张国林: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产品和人。
  1984年企业初创时,正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转轨的一年。我当时认真分析了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认为中国的工业将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当时对产品的定位有两个要求:具有广阔市场需求和高科技产品。经过周密的论证,我最终选择了在基础工业中应用广泛、需求量大的减速机作为企业的主导产品。事实证明,产品定位是非常成功的。
  对企业的管理必须结合发展进程。在企业初创阶段,不可能用猛药,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基础较差的企业。应该说我们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而稳妥的办法。比如说在人事上采取了优化组合、合理安排;在生产上调整布局、分线生产;在产品结构上时刻跟随市场需求调整开发。
  《中国工业报》:您说的三项工作在当时已经很超前了,其后企业又有了"三改、三制、三化"的创造性管理理论的诞生。由此看,您的创新意识从事业伊始就没有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您有什么感悟?
  张国林:确实有一些比较清醒的认识。那就是科学准确的决策是保证产品开发和创新成功的前提,而灵敏的信息优势是保证决策准确的前提。这种认识一直贯穿于我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的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这个问题上采取的战略就是创新。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武装企业,走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管理之路。
  《中国工业报》:在您的治厂生涯中,可为与不可为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在资金投入方面您一向很谨慎,别人认为可以投资赚大钱的项目,您觉得不可为。而您在1992年提出的"南跨长江超上减,北越黄河甩天减"的豪言壮语,别人认为是不可为,但您却认为可为,您是怎么判断的?
  张国林:我从不认为高投入便意味着高收益。我们的理念是科技创新、适度投入、步步为"赢"、稳步发展。财大气粗的企业由于资金投入方面的欠缺,使企业陷入被动甚至破产的例子太多了。我的路子就是专业化的道路。专业的市场意识、专业的质量意识、专业的竞争意识。这些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有与上减、天减叫板的资本。其实,可为与不可为要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外部大环境相结合,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中国工业报》:我发现您一直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技术创新上您怎样保持优势?
  张国林:一个企业没有优势,就意味着危机。要解决危机关键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否则就会被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淘汰。在技术创新方面,泰星投入了几亿元的资金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因为只有引进才能改变我国传统工业落后的局面。但是,引进不是最终目标,我们要的是创新,要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的事业,让我们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最终从外国人那里赚回钞票。现在泰星的产品已经销往美国、德国、日本、埃及等国和地区。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之魂"。同样,创新也是泰星的进步之魂。因为企业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