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杂志:谁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chenyanmin
|
主持人:《小康》记者周继秀见习记者春华 嘉宾: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王一鸣(国家宏观研究院副院长) 庄健(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 论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28个春夏秋冬,经济发展已经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了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中国经济经历了两轮增长周期的交叠更替,其背后的增长动力也是风云几多变幻。第一轮增长周期是对外开放及基本消费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投资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第二轮高增长的到来,消费结构升级是最关键的驱动力量。消费结构升级以汽车、住房为主,规模大带动力强,城市化和城市结构升级同时加快。消费升级是行业增长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投资“加速”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第二位的因素。 “十一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然而,现在的内外部环境充满着挑战与变化,如农业经济增长缓慢,农村消费增长能否获得持久支持吗?房地产、汽车等行业还能演绎增长神话吗?谁又能洞悉沿海外向型经济的未来?面对充满着不确定性的现在,要实现未来五年内中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就必须为新的经济增长寻找强有力的引擎。 对话 发展:动力VS危机 《小康》: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较快、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过去发展来看,您认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哪里? 王一鸣:从以前经验来看,基本上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引致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这是基本动力。二是劳动力转移。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第二、第三产业部门,使得劳动生产力迅速提高,这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也带动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消费市场的发育,拉动了经济增长。三是市场化的改革,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全要素的生产力。四是对外开放,参与全球化,正好遇上全球化高速迅猛发展时期,使得中国能够充分利用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 《小康》:尽管中国的主要经济数据显示经济依然强劲,但有人认为一系列现象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失去动力,而且这个速度可能比人们料想的还要快。表现在中国的机械进口放缓、原油和原材料消费减弱等方面,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刘世锦:尽管人们预期需求正在下降,但是2005年的增长速度仍可望达到9.4%左右,应当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但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据估算,2005前十个月净出口增量对同期GDP增长的贡献达40%左右。由于统计方面的原因,这个估算不大精准,但内需增长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2006年的增长,要放在这一大背景下观察和判断,分析问题并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人们担心外需增长减缓后,内需不足将导致宏观增长减速。因此,对内需潜力的判断至关重要。需要强调的是,当前的经济仍处在这一轮增长周期过程之中,要从这个周期过程来看2006年的增长。也就是说,支持快速增长的中长期因素依然在起作用。当前影响增长的主要是中短期变量,如由新增长点拉动的设备投资在经历了一个高涨期后会有所减缓,对汽车等重要消费品的消费能力经过集中释放后进入一个新的积累期等,由于预期过高而产生的投资冲动也会由于预期调整而减弱等。这些变量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由于中长期因素的作用而较为有限。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新的产业增长格局中处在先导位置的汽车、住宅、城市基础建设等,还会有一二十年的快速增长期。即使增长速度有所回落,还是
|
|
|
|
|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