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中国企业未来发展须处理好三大问题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chenyanmin
|
——文化价值观、产业选择与商业模式 中国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处理好三大问题:一是文化价值观;二是战略选择;三是商业模式。 文化价值观 《科技智囊》杂志在编者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一帮咨询师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问‘你最近搞垮了几个企业?’”我看后大感惊异,也让我想起在90年代和一些网络公司或风险投资商交流时,他们经常以“你蒙了多少钱”这样的话来调侃自己的工作。我对这种“幽默”是相当反感的,也非常不能理解。 我曾经非常苦恼。我在想,是不是我与年轻的职业经理、年轻的员工之间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分岐?我不能容忍对自己工作或职业采取一种轻率的、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态度,这是一种亵渎!很多人说我没有必要这么认真和愤慨。但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和愤慨?我想主要原因在于我对职业操守和价值观在职业中的作用看得非常重要。这可能与我原来的学术训练和背景有关。 8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科技政策和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促使我下海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关村有很多科学家下海,但在科学院几乎是一片骂声,而且科学院在政策上明确提出要批评这种下海的方向。我们政策研究所要帮助宣传这项反对下海的政策。当时的感觉是我不但不能帮助宣传,反而觉得应该选择离开中科院,必须到市场中去,找到自己的激情和能发挥的余地。 下海以后,文化价值观依然是引导我创业10年整个走向的关键。我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让民营经济占中国的1/3天下,要让高技术产业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在长城所十年所庆的时候,我觉得最自豪的是:回顾十年,我们参与了民生银行、希望集团、方正、联想、用友的发展策略。这个过程实际上参与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咨询职业的定位。十年之后,我国的现状是:民营经济占有了1/3天下,高技术产业占了20%的比例,基本上在各个城市、各个开发区都是主导产业。 文化价值观本身是什么?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上有一种使命感。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使命感具有了现代意义,并且和中国人的生存尊严日益相关。所以,我觉得如果你有使命感,就会把自己的热情,把自己的更大的精神投入到事业中来。我认为,不光是咨询业需要使命感来支撑,中国的很多产业,包括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们都是在改变中国的体制、机制、产业地位,在向这个方面不懈努力。如果与韩国、日本比较,韩国到现在为止对民族的尊严追求仍然是支撑着它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日本已经弱化了。 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咨询师、我们的管理学家都有责任让中国有尊严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当你的事业和人生价值高浓度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文化价值观就构成了取得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 战略选择 简单而言,我在这十年做了三件事:企业战略、产业战略、区域战略。我觉得这三个事情有高度的耦合性和相关性。实际上做任何一项企业战略都需要对那个企业所处的产业,尤其是对产业价值观、产业价值链有个比较透彻地了解,对产业的演变规律有深切地把握。 我总结产业基本规律有三个: Ø产业成长规律。就是说产业跟人一样,有从小到大到死亡的周期,有个成长过程; Ø产业价值链规律。产业内部环节、外部环节形成一张价值网,你能不能看透这张网,就是你能不能看清产业价值链未来的演变过程; Ø产业组织规律。相当于产业的发展模式。经济越全球化,和世界联系越密切,产业发展模式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在做战略选择时,更重要的是把握规律。我的体会有(源自《易经》)六个字:①变易;②恒易;③不易。变化是事物发展规律的核心,我们要在变化中找到持续的、稳定的变化规律,从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本质。可以这样讲,产业的发展模式核心源自企业创新,企业能不能做好企业战略、能不能做好产业选择,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是能不能有一套方法,把产业演变的主要趋势找到,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商业模式 新经济、互联网经济开始把商业模型推到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但是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了,商业模式是不是就随着破灭了?我认为不是。商业模式是引导新经济发展、在新时代发展自己企业的一个根本环节。在某种意义上说商业模式已经取代了企业战略。 那么企业要做什么,怎么做?一般说做什么是第一位的,怎么做是第二。但是当你做新业务、从事新产业、创新无穷大的时候,“怎么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