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极具说服力的事例:自诞生之日起,通宇公司就把人才放在生产领域的首位,以“联智、纳贤、育恭、弃庸”八字方针求贤纳才。上世纪80年代,通宇向上海要人才;90年代,向全国要人才;今天,通宇向世界要人才。
这组事例所显示的轨迹,是企业品牌市场声誉的与日俱增,与人力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来就没有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那么,通宇控股集团无形资本增值的根源在哪里?记者采访发现,在企业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调整和市场中,在企业众多耀眼的光环中,有一个自始至终不变的内核,那就是以我为主的关键技术的把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
公司总经理陈晓波说:“创新是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企业才会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科技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迹。”
创新为先
近年来,通宇公司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对“创新”的追求,推出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措施。这产生的直接结果是,通宇的自主研发力度不断加大、水平不断提高,创新的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增多。而这一点,成为企业做强做大、品牌不断增值的牢固基础。
在通宇公司内部,有一个强烈的共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机制为突破,以经济效益的战略眼光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通宇特色的科学高效的管理平台,构建并强化通宇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能丧失“通宇”这块多年打拼下来的牌子,不能丧失市场的自主权、主动权,创新的主动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
在这一坚定理念的指导下,通宇公司的研发工作不仅一以贯之,而且在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各自为战、科研资源整合仍不到位的情况下,不断强化研发和创新的“主体意识”,自主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十五”时期,通宇通过实施“863”计划优化了产业结构,先后有13种产品取得专利权,近30种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10个产品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并取得了全国知名品牌、浙江省名牌、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等荣誉。其中,2005年企业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缝制设备创新示范企业;TY-7200无油直驱电脑切线缝纫机、TY-4300直驱式电脑套结机、TY-4380直驱式电脑钉扣机等四个科技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TY-6190、TY-3500、TY-C007、TY-2503、TY-B777等五种科技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和省级名牌产品;汽油机、发电机组、割草机等6个园林机械系列产品研发成功。2006年,通宇力争研发出新产品10个以上,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5个以上、申请10个以上国家专利。“十一五”期间,企业研发经费不能低于销售收入的25%,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品,力争通宇品牌成为“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同时,通宇人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对研发、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所以,今年通宇公司的各种自主创新活动就是围绕着“市场服务”而进行的。开展市场服务年活动,参与国际技术、经济的合作与竞争,都是为了让通宇人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在自主创新方面不断努力,与世界先进企业同步发展。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新经济市场的形成,以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来临,科技创新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市场形势,通宇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点,加快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的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企业。
科技立业
要具有市场主动权,就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就要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这种竞争的需求,成为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巨大的内在动力。通宇人认为,对质量的投入,就是对市场的投入,就是在提升品牌的价值。
目前,不断创新已成为通宇科研工作巨大的惯性,公司组建了省级研发中心,在日本设立了缝纫机研发机构,重点研发世界领先技术的工业缝纫机新品,并引进日本缝纫机研究专家,长驻公司实施研发成果;聘请英国、香港和国内一流电子专家在深圳成立了研究所,主攻数控系统和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研发;在上海与内燃机研究所合作,重点研发环保型园林机械和新型内燃机。同时与大院名校携手合作,借脑开发、借鸡生蛋。近年来,通宇成功地研发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为企业在行业中领先的优势和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获得,关键在于人才。目前,通宇公司高中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80%,大专以上学历和拥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30%以上。近年来,通宇公司科研中心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