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物
谢友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现代设计与制造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分布式资源环境下基于互联网的产品合作设计的组织和实施、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机械学和摩擦学的系统工程研究,主持完成国家重要科研项目数十项。
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记者:在广东佛山,一家陶瓷制造企业为国外厂家贴牌制造,产品的价格是每平方米5美元,而自主设计的产品在国外则可卖到每平方米23美元。这样的情况,许多广东企业都曾经历过。鉴于此,广东省提出从“广东制造”向“广东设计”转型的发展思路,作为产品设计领域的专家,您如何看待正在发生的这种变化?
谢友柏:“广东制造”和“广东设计”虽然只有一词之别,但是带给企业的价值却有天壤之别。伴随着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多重成本因素的持续高企,面临增速降低、利润下滑煎熬的制造企业把目光瞄上“设计”,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通过产品设计的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是一条可行的国际“通路”。
美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查显示,美国企业平均工业设计每投入1美元,其销售收入为2500美元;日本日立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增加1000亿日元的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51%,而技术改造的作用仅占12%。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开始感到日益重要的产品设计,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仍然停留在感性层面。这不仅表现在与现代设计的理念不同,而且连如何解决设计资源问题的思路,也存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与我国要把制造业做强的目标极不相称。
新技术增强产品性能
记者:您指的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友柏:由于多年的惯性思维和种种实际厉害关系,很多人在讲到制造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加工而不是设计。我在和一些制造业的领导谈到研发下一代产品时,他们考虑的是加工这个产品还缺少什么设备,或者是对产品外观进行改变,几乎没有人谈到设计这个下一代产品缺少什么设计的资源,如需要引入什么最新的技术,是否可以用电控技术代替传统的机械传动,是否可以用一种还没有被使用过的陶瓷或聚合物替换现在正在使用的材料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引入最新技术才是产品设计的精髓。一项新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产品的性能,提高其竞争力。
事实上,把“设计”和“加工”这两个制造过程中完全不同的范畴明确区分开来,对于当前许多地区都在规划如何成为制造中心,而且强调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是有现实意义的。
记者:在设计方面增加投入势必会增加企业产品成本,而且还存在着失败的风险,这是很多企业有所顾虑的地方。您如何看待风险?
谢友柏:在产品设计中,要不要率先引入最新技术,以满足现在市场上产品不能满足的性能需求或潜在的性能需求,这在看法上是有碰撞的,因为如果认为“要”,实践中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和实际困难。如果认为“不要”,那企业用什么去竞争?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一项统计表明,2004年中国市场上的轿车,自有品牌占37%,但市场占有份额却只有18.1%。这个例子说明,虽然有了产品,如果不敢引入最新技术以实现新的性能,在市场上就很难竞争取胜。还有一种说法:“我们在低档产品中有竞争优势。”这作为经营的阶段性策略,未尝不可。但是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方针或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则是非常危险的。
利用好企业外资源
记者:那么针对我国产品设计水平的提升,您有什么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