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预测,“十一五”期间对陕西11种主要装备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很好,市场空间广阔。
事实上,陕西对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中。
近几年,陕西确立了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发展陕西特色装备制造业相结合,主动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与自主研发技术密集的高端装备相结合,选择了重型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工具和石油机械等6个领域的重点企业和优势产品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其中数控车床、电力设备、支线客机、飞豹战机、火箭发动机和一批航空航天产品等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些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取得了一定成效。
通过更新改造,一批大中型国有老装备工业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陕西工业生产领域的优势产业。陕西压延设备厂在企业还处于低谷时期,以超前意识狠抓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一流先进设备,生产一流产品,迅速打开国内市场,企业扭亏为盈,并一跃成为国内冶金设备行业的一匹黑马。目前企业为国内85%以上大中型冶金企业提供设备,主导产品达到当今国际领先水平,有色金属加工设备铝轧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主要产品还成套出口日本、德国、美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和地区。西安冶金机械厂1999年以前还是个困难企业,2001年实施了“债转股”,企业通过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面向国内大型钢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目前主导产品炉顶设备、炉前设备在国内居垄断地位。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通过更新改造,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高压、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等电力机械产品的科研、开发与生产企业。下属9个大型生产企业,资产总值66亿元。他们为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等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及产品,并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资产配置和企业组织结构,是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大主题。改革从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到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发展横向联合、组建生产联合体发展到产权关系领域的资产重组,有力推动了陕西装备工业的战略重组。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企业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非国有经济更多地进入装备领域,积极参与国企的资产重组,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
全省国有大中型装备工业2/3实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设立上市公司十余家。在保密封闭的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也先后组建股份制企业40余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30多家,上市公司2家。在企业组织结构上,市场取向的改革使生产要素加速向优势企业集中,在全省形成5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又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协作,从而使计划体制经济下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顽疾得到一定程度整治。此外,市场取向的改革还促使一批经营不善、扭亏无望的企业相继退出市场,减少了对资源的无效占用和浪费,为优势企业腾出了发展空间。
进入2006年以来,无论是在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还是在装备制造企业,人们都在关注一个热门话题: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
7月初,规划占地6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常务副省长赵正永出席;7月份,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主持召开“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座谈会”。省发改委、省国资委等7个省级部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榆林六市及十大装备制造类企业参加了会议;还是在7月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建国为团长的陕西省代表团暨经贸代表团在德国北莱茵YIN-威斯特法伦州欧堡豪森市举行了陕西省情况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推介会;也是在7月份,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袁纯清考察汉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而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吴登昌自从就任以来,更是马不停蹄地到装备制造业企业调研。最近,他率领大批企业负责人去了大连,考察大连市部分大型企业,就装备制造等议题寻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合作交流空间。
省府高层近期的频频出击,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振兴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陕西工业经济的重中之重。
上下联动的结果是:2006年上半年,陕西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7.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8%,占陕西省的21%,拉动陕西省工业总产值增长5.8个百分点。实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大幅增长。可以说,装备制造业的逐步崛起正在为陕西工业经济发展寻找新的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