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呈现出“三落一稳”的新态势,即GDP增速高位回落、工业生产增速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和货币信贷增速高位趋稳。根据前三个季度的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现对2006年四季度和全年的经济增长进行趋势分析与预测。
一国内外相关机构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良好〖1〗
(一)国内外相关机构第三季度调高全年增长预测值进入第三季度以来,各机构纷纷调高对我国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我们选择了10家国内外权威机构(国内外各5家),将他们在2006年第一季度前关于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值和第三季度以后的新预测值进行了对比,发现各机构纷纷在调高增长预期,请见表1。
表1相关机构对我国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调整对比表序号机 构 名 称2006年经济增长预测值(%)一季度以前预期三季度以后预期差额1世界银行①9.510.40.92货币基金组织②9.5100.53亚洲开发银行③9.510.40.94德意志银行④9.510.40.95渣打银行⑤10.210.80.66国家发改委⑥910.81.47中国人民银行⑦8.910.51.18国家信息中心⑧8.810.829中国社科院⑨9.610.50.910中金公司⑩1010.50.5均值9.510.51.0标准差系数0.0480.023—极差1.40.81.5资料来源:
①“世界银行今年第三次调高中国增长预测”,东方网,2006年8月1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世行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测”,《环球时报》,2006年08月18日。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展望2006全球经济”,2006年4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高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国际在线,2006年9月14日。
③“亚行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可望增长9.5%”,2006年6月6日;“亚洲开发银行大幅调高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测”,《东方早报》,2006年9月7日。
④“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经济本年度增长10.4%”,新华网,2006年10月7日。
⑤“渣打调高中国今年GDP增长预期至10.8%”,《上海证券报》,2006年9月30日。
⑥“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报告:《2006经济增长调整年》”,王小广、李军杰,《中国证券报》,2006年4月13日;
“发改委:宏观调控存在一定难度三季度将见效”,《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7月31日。
⑦“央行:中国经济增长料放缓至8.9%”,《联合早报》,2006年3月28日;“央行预计中国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世华财讯》,2006年10月2日。
⑧《半月谈》,“前瞻2006经济发展大势”,2005年12月14日,“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与三季度预测分析报告”,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中国网,2006年8月15日。
⑨“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春季座谈会召开”,2006年4月24日;“200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秋季座谈会在京召开”,2006年10月10日,网址:http://iqte.cass.cn。
⑩“市场预期的健康微调——2006年8月份股票市场策略月报”,中金公司研究部,2006年8月2日,网址:http://www.bjgzw.gov.cn:8080/new/01/news0/Edit/UploadFile/200687141919742.pdf。
从表1可以看出:10家机构第三季度以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新预期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即从9.5%提高到10.5%,标准差系数从0.048降低到0.023,极差从1.4%降为0.8%,可见,各机构对预测值的离差度大幅减小。说明进入第三季度后,各机构对2006年经济增长水平的预测逐渐趋同。
根据各家机构对经济增长预期调高原因的综合分析,促使经济学家调高预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前景依然良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依然强劲;第二,由于产能扩大与需求增长的力量相当,而国民经济又能持续保持低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较高的贸易盈余水平,经济不会存在全面过热,仍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第三,中国实施积极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第四,私营部门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而私有部门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五,政府致力于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占大多数人口的社会底层人群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消费需求呈现旺盛的良好势头;第六,出口比较优势仍然存在,出口结构在向趋好的方向发展,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外资流入。
(二)相关景气指数表明经济仍保持高位运行态势资料来自宏观经济信息网、中国统计信息网。
经济景气指数对刻画经济运行特征与趋势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通过对企业家信心指数、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和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各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仍然充分,预期较好,我国国民经济仍呈高位增长的运行态势。
1.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信心指数均高于上年同期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9500家各种类型企业的调查显示:第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6,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5.0点。其中,中小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25.7和119.0,比第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所提高;大型企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5.6,比第一季度下降1.3点,比上年同期上升7.8点。西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2.4,比第二季度上升2.3点,比上年同期明显提高6.7点;东、中部地区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3.2和133.0,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均有所提升。企业家信心指数同比稳定提高说明企业家投资欲望较强,市场预期较好。
第三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6.7,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4.7点。其中,大、中、小型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56.4、125.0和116.4,与第二季度基本持平,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6.7、3.9和1.8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39.2、135.2和133.4,与第二季度相比,东部、西部分别提高1.0和3.0点,中部持平;与上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地区企业景气指数分别提高3.9、5.9和5.8点。可见,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景气指数具有基本类似的特征,企业经营效益整体状况良好,企业的趋利行为将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2.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提高
我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6年第三季度为95.7,比上季提高了0.7点。7~9月指数分别为94.0、94.5和95.7,保持了两个月的连续提高。第三季度,反映中国消费者对未来几个月经济前景看法的预期指数比上季度有所提高。分类指数显示:认为目前为购买商品房、汽车的适当时机的消费者均比上季度提高近5个百分点;认为目前为购买耐用消费品适当时机的消费者仍保持在70%的平台;预期个人或家庭收入在未来会有所增长或保持不变的消费者提高3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随着我国财政政策特别是支农政策的积极调整以及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普遍提高,增强了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和收入的信心。
3.制造业经理采购指数大幅上升
2006年9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比上月上升3.9个百分点,增长趋势较为显著,预示着未来几个月中国制造业增长趋于加快。从2005年1月起,PMI指数已连续21个月高于50%,显示中国制造业经济继续处于增长周期。9月份,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组合逐渐清晰,高污染、高耗能、投机性行业得到一定遏制,而一些建设进程受到调控影响而又属于国家鼓励、市场前景好的制造业项目,进入恢复性增长状态。受石油等原材料价格下调影响,机械行业的利润情况有所好转,制造企业开始放量接受订单、加大生产力度,推动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
4.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基本稳定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6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为5.62(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6年第二季度提高0.26点,略低于第一季度,高于上年同期和第四季度水平,请见图1。
图1中国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图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4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基本稳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虽仍呈偏热迹象,但热度有所降低;需求结构不太均衡,投资增长过快,出口需求旺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则相对比较平稳;物价稳中趋升,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因此,国民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增速趋于放慢。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信心指数比第二季度明显回升体现在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升,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预期经济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未来6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分别为5.79和5.46,比第二季度分别提高了0.29点和0.26点,表明经济学家对宏观调控成效的认可和对经济走势比较乐观的情绪。
二对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结果
本部分数据来源于我所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由我所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等单位共同开发。
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基于以下两种季度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1. ARIMA模型预测结果
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依据数据特性,使用ARIMA(3,1,1)(1,1,1)4模型,具体形式如下:(1+0.1829B4)(1+0.7972B+0.8264B2+0.8532B3)(1-B)(1-B4)log(gdp)
=(1+0.9796B4)u1预测结果表明,我国2006年第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率为10.3%,和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长率将达10.5%,比2005年9.9%的水平高出0.6个百分点(见表2)。
表2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表单位:%指标第四季度全年GDP增长率10.310.5
运用ARIMA模型(样本数据为1998年第一季度~2006年第三季度)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请见表3。
表3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主要指标增长率预测表单位:%主要指标第四季度2006年全年主要指标第四季度2006年全年GDP10.3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3.5第一产业4.7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25第二产业12.612.8进口2223第三产业9.39.4出口2526CPI1.81.5注:根据本课题组宏观形势分析季度数据库进行预测。
上述结果表明:从产业角度来看,第一、二、三产业第四季度增长速度比前三季度增长速度均有所下降,和第三季度基本相当;从三大需求来分析,消费和出口仍然比较强劲,第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预计达到14%,出口增长速度达到25%,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继续回落,预计2006年第四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4%,比前三季度回落4个百分点,比2005年回落3个百分点。同时,预测结果表明:价格水平保持温和上涨。
2. VAR模型预测结果
选择1998年第一季度~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根据计量模型要求,先进行单位根与协整检验,原序列均具有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进而进行单整检验,结果显示数据均为一阶单整序列。运用Johansen方法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财政支出(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5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表明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TC)、财政支出(FE)、金融机构贷款余额(LOAN)是GDP的格兰杰成因。
运用样本数据建立VAR模型,经过计量分析,取滞后期为4期,GDP的回归模型如下:LOG(GDP)=-0.0656×LOG[GDP(-1)]-0.1276×LOG[GDP(-2)]
-0.0630×LOG[GDP(-3)]+0.9034×LOG[GDP(-4)]
-0.0115×LOG[I(-1)]-0.0304×LOG[I(-2)]
-0.0190×LOG[I(-3)]-0.05101×LOG[I(-4)]
+0.0700×LOG[ETC(-1)]+0.0613×LOG[ETC(-2)]
+0.0082×LOG[ETC(-3)]+0.0111×LOG[ETC(-4)]
-0.0502×LOG[FE(-1)]+0.0338×LOG[FE(-2)]
+0.0037×LOG[FE(-3)]+0.0654×LOG[FE(-4)]
+0.0986×LOG[LOAN(-1)]+0.0253×LOG[LOAN(-2)]
-0.0461×LOG[LOAN(-3)]+0.1483×LOG[LOAN(-4)]+0.1596根据上述预测模型进行扩展,得到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的预测结果,请见表4。
从上述预测结果来看,2006年第四季度比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大的回落,回落达0.6个百分点;比第三季度有小幅回落,达0.2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10.3%,高出2005年0.4个百分点。
表4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表单位:%指标第四季度全年GDP增长率10.110.3
三200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分析
根据季度计量模型运行结果以及各方面分析资料,我们对200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分析如下。
1.未来国民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向下微调特征
从2006年第三季度两种预测结果比较可以看出,两者在预测趋势上是一致的,即2006年第四季度增长速度将比前三个季度和第三季度均有所降低,第四季度增长速度比上半年显著放缓。根据两种预测方法预测的平均值,2006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10.2%,上下波动1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预计为10.4%,上下波动也是1个百分点,预计高出2005年实际增长速度0.5个百分点。可见,2006年第二季度是此轮经济短周期的拐点,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仍呈现高位较快增长,但增幅有所下调,这说明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中长周期的上升期和短周期的下调期。
支持国民经济高位增长的主要变量是国内外消费强劲。随着国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升级比较活跃,消费需求将保持较高增幅,从而将继续带动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持续增长。据统计,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4%,不仅保持了减免农业税以来的较高增速,也高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0%的实际增速,这将极大地促进未来我国消费的持续增长。另外,国外消费需求仍然保持强劲势头,全球经济处于一个相对较快增长时期,低成本竞争优势将会继续支持我国出口的扩张。
未来经济增长相对上半年持续回落的迹象也十分明显。首先,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政治周期的影响,政府换届和“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比较强劲,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快。但2007年之后,这种发展势头会减弱;其次,从内在因素来分析,由于居民收入分配矛盾和财产分布的高位差距一时难以解决,消费增长幅度还是有限。在投资增长减速和出口增长速度受到制约的前提下,当前较普遍的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滑是不可避免的;第三,宏观紧缩政策将制约经济的不合理快速增长,目前,经济结构矛盾加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经济的过快增长将不可持续。2006年以来,政府一直采取各项控制经济过快增长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已经达到的初步的效果。比如货币政策,在4月份出台的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又分别于7月份和8月份两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在短短半年内,仅货币政策就动用了4次;另外,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等单位接连出台政策,对于新增固定资产项目的审批更严格,土地价格将大幅度上升,房地产投资将得到有效遏制。
可见,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调,我们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9.5%左右。上述预期与相关机构的预期也存在一致性。以下是8个权威机构最近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请见表5。
表52007年各机构初步预测一览表序号机构名称经济增长预期(%)序号机构名称经济增长预期(%)1世界银行9.35渣打银行9.72货币基金组织106中国人民银行9.53亚洲开发银行9.57中国社科院10.14德意志银行8.98中金公司9.5资料来源:同表1。
从表5可以了解到,各机构对我国2007年经济增长仍保持较高的预期,各机构平均预期值为9.6%,低于2006年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调节下继续放缓,但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2.物价将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
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请见表3),预计第四季度CPI为1.5%,全年CPI为1.8%,CPI呈现温和上涨。近期影响价格水平向上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继续推动未来价格水平上升,成品油、水、电等出现恢复性上涨,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也会陆续上调,资源价格改革对CPI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并还有上涨的空间;第二,土地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产品价格上升。2006年9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统一制定并公布各地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据测算,城市土地价格平均上涨在50%以上,这会增加相关企业的成本,推动产品价格上升;第三,上游价格上涨对CPI的传导作用显现。石油、有色金属、钢材、天然气、电、水等上游价格的上涨,增加了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最终推动了CPI中的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居住和交通通讯等价格的上升,未来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同比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国内也存在价格下调的因素。一方面,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由于近年来我国消费品产能不断扩大,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将会继续下降;另一方面,农业丰收将促进价格的下调。目前,CPI涨幅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波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供求状况,2006年前三季度,我国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4亿公斤,增长7.0%。早稻产量319亿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秋粮长势良好。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669万吨,同比增长4.1%。这些因素会促使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价格保持稳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CPI的总体平稳。
综合上面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在短期内,价格上涨的力量可能大于向下调的力量,因此,近期价格将可能出现温和上涨。
3.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分析
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预期共识强于差异,但国民经济增长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较大。200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10.9%的速度迅猛增长,主要动力来自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和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强大动力。因此,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建设的现象。如果不解决这一个问题,经济增长波动将会增加,经济结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第二,国际对华贸易摩擦在增加。国外在纺织品、汽车配件、节能灯具等行业仍在对中国施加反倾销调查的压力,未来一段时期将对上述行业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房地产投资力度仍然不明朗。各地区对房地产政策反应不一,前三季度累计投资12902亿元,同比增长24.3%,同比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降温趋势仍不明朗,未来还存在房地产升温的可能性。第四,外部经济增长区间存在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第二季度明显减缓。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公布的最新修订数据显示,受持续升息和原油价格高位波动的影响,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出现明显减缓迹象,增速回落,未来美国GDP环比增长率可能降至3%以下。外部经济的变化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出口份额,加大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