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人物访谈>>谭旭光 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国制造”

谭旭光 装备制造业中的“中国制造”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鸿伟   
      200712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在新加坡举办的四海论道——解读中国制造论坛上,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潍柴动力集团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谭旭光作为主讲嘉宾,告诉了新加坡人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

谭旭光围绕装备制造业的中国制造主题,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成果。他的演讲极大地震撼了出席论坛的新加坡政界和商界人士。与会者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市场中,正在崛起的中国制造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技术与标准、世界一流的生产装备与工艺、强大而又精益的生产规模效益与成本优势。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彰显了中国制造的实力和潜力。

新加坡胜科园区控股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刘心玲、横河自控化系统亚洲有限公司总裁赖涯桥分别对谭旭光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潍柴动力的个案进一步说明,中国制造已融入世界制造体系,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性能质量,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让更多的读者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对潍柴动力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报特此刊登谭旭光董事长的演讲摘要。

早在20年前,潍柴动力的产品就进入新加坡,可以说,新加坡是潍柴动力品牌走向东盟、并被世界认可的福地,我们对狮城有着深厚的感情。

巡视我们的生活,无论是在东南亚、欧洲还是北美,当今世界要想离开MadeinChina(中国制造)是很困难的了。中国制造的生活用品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无处不在,这是看得见的中国制造。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看见的中国制造。

在过去2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行业在经济大潮的推动下,达到了世界一流的规模和水平。其中,我认为商用汽车、工程机械和动力系统等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成就最为值得关注。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无论是现代物流系统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满足电力能源的需求,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装备技术与产品。而这一行业由于追求规模效益和共享技术成果,其本质就是全球化的行业。中国在短短几年内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重型汽车与工程机械市场,潍柴动力也被这个市场孕育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重型汽车发动机及动力系统生产商。

一方面,无论是驱动卡车、船舶、工程机械的发动机还是发电动力系统,我们为中东、东南亚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负担的低成本和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性能与质量,为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尤其是改变当地穷人的生活环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先进的卡车及动力装备技术,通过中国的低成本制造使他们能够买得起,可以说使那里的人们真正享受到了人类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

另一方面,我们又为发达国家的市场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产品。顺应行业全球化分工的发展趋势,积极地融入全球汽车战略供应链,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与全球化的合理布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在中国,潍柴动力只是众多企业的代表之一,中国制造的卡车、客车、工程机械、动力系统等生产装备已广泛地出口到发展中国家。预计今年中国重型卡车的出口就会超过3万辆,大型客车1万多辆;潍柴的发动机出口也将超过2万台,其中有些是天然气发动机,采用了最先进的环保技术。

包括潍柴在内的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发展到了技术输出阶段,即自主产品技术的转让和资本的输出阶段,甚至在海外投资建厂。中国制造正作为全球制造业极其重要的一环,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的作用。那么,中国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是怎样做到这一步的呢? 中国制造的优势

结合与我们相关的领域,我认为中国制造业有三个特征:

一是中国制造业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产品技术与标准。在汽车、发动机及机械制造行业,中国在过去20年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产品技术。以潍柴集团为例,从卡车、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到火花塞,最初都是从欧洲和美国引进的产品,因而从一开始我们就具有一个国际化的产品技术平台。但是目前拥有竞争力的产品都是经过了成功的本土化或二次开发的产品技术。后来随着合资与外国独资企业的建立,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产品技术的整车、整机与配套体系建立并完善起来。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大,国际上领先的制造商都已经开始把技术中心建在了中国,如美国通用汽车的上海泛亚技术中心等。全球知名的研发技术咨询公司也几乎都在中国开展了业务,中国的制造商到海外聘请一流的研发、设计中心协助产品开发也是非常普遍的事。在今天技术完全商业化、市场化的大环境中,中国制造业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上所采用的产品技术、质量与安全标准,与世界先进国家是完全同步的。假如有产品设计的不同,那通常只是由于当地法规和使用要求的不同罢了。

二是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装备与工艺水平是世界一流的。在汽车、动力系统等机械制造行业,装备与工艺水平甚至大大超过了欧美的同行。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制造工厂都是过去5年内建立起来的,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技术装备。我希望各位有机会到潍柴来看看,参观我们的发动机生产线和自动化的铸造工厂。我相信潍柴也只是中国新兴制造业的一个代表而已。我经常走访国际上一流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很多是30年前,甚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我们不仅采用了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而新的生产设施的建设也给了我们实施现代管理流程与信息化系统的机会。中国许多制造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同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想这些先进的软、硬件设施是保证我们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基础。

三是中国制造业具有强大而又精益的生产规模效益与成本优势。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市场支持下,中国制造业在很多领域都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发挥出了巨大的规模效益与成本优势。以我们熟悉的重型卡车为例,今年中国市场大约有45万辆,与欧洲的25万辆、北美的30万辆相比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这一类高端产品领域,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正孕育着世界上最大和最强的装备制造商。从企业的经营角度来看,大的生产规模就意味着规模效益。在潍柴集团内,比如汽车齿轮的生产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规模。我们所采用的全自动连续生产线投资规模巨大,是国内外规模小的企业无法承担的。我们生产的高质量、低成本的汽车齿轮不仅供应中国市场,也供给北美的OEM厂家。因而中国制造今天表现出来的成本优势已不仅仅是人工成本优势,规模效益带来的成本优势已逐渐显露出来。中国产品以成本优势出口到世界各地,我们在世界各地的用户也同样享受到了规模效益的好处。

中国制造的问题

正如任何产品进入市场要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改进一样,中国制造业一方面给全球的消费者带来了物美价廉的产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政府与目标市场国的监管机构要加强合作、充分沟通,在产品的安全法规与质量标准上达成高度的一致,这也是监管部门实现全球化的过程。

其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许多法规也在不断地制定与建立当中。中国的监管体系和实施机构也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地完善与加强。从企业方面我认为,中国制造业过去追求高速发展,将来应更加注重为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我相信以上都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全球化的进程不应降低消费者对安全、环保与质量的要求,但是任何国家以安全、质量法规为由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产品的进口也是不应该的。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企业竞争力增加的担忧,只能以提高自身竞争力来应对,因为产业的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是互利互惠的。

中国制造的未来

大家知道英国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当年与英国制造相比,德国制造曾经不被各国的消费者认可。后来日本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日本制造也曾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展望未来,中国制造同样会发展成为高科技、高质量、高品质的象征,中国制造在未来将引领世界制造业,对此我充满信心。但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必须把握历史的机遇,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与突破:一是靠品质赢得信誉,在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高品质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的创新。大家知道,继福特发明大规模汽车生产技术之后,以日本企业为首所创立的精益生产技术,已经被全世界的制造业所采用。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在产业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西方技术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中,在生产与企业管理上能发明什么?历史走过了欧洲的手工艺生产,美国的大规模生产,日本的精益生产,下一个是什么生产、由谁来引领?这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业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是要抓住技术革命的机遇,实现产品的创新。我们知道伴随着日本制造的崛起,发生了电子工业的革命,产生了全球一流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像索尼、东芝等。那么下一个改变人们生活的技术革命在哪里?我认为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源革命,尤其是绿色能源技术在汽车、动力系统中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相信,中国的汽车能源技术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那就是不等传统的内燃机完全推广应用,就会直接跨入新的能源时代。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进入汽车时代解决能源问题的需要;同时,中国的市场规模已经大到能够支持对新技术开发所需要的巨额投入。当然中国政府也高瞻远瞩,已经制定了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法规,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研发与创新,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中国的科技人才资源非常丰富。因此,产品技术革命将会使未来的中国制造成为高技术的象征。

三是通过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在销售与服务领域的创新。因为互联网在采购、销售与服务上的应用,中国已经与世界同步了。随着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市场,电子商务必然带来新一代营销、服务模式的创新。因此生产管理创新、产品技术革命与新的营销模式相结合,把中国制造业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的先锋。到那时中国制造必将成为高科技、高品质的象征。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