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需求愈来愈大,产能空间越来越小
●配套跟不上,资金不够用,订单完不成
步入鸡年,各行各业都捷报频传,庆祝“开门红”。然而,记者在新春后走访刚揽回5000万元订货合同的某大型机械厂经营负责人时,得到的却是一种“喜极悲至”般的警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极有可能被“胀死”。
装备制造“诚信”可能崩溃
与10年前装备市场疲软,多数制造厂家面临“饿死”的局面相比,今天的装备需求堪称进入了一种“疯长期”。据前述的负责人介绍,过去新春一过,企业经营线的人员便开始为“路”在何方而犯愁,但今年的形势反了,年未过完就订了5000万元不说,他们接到的投标邀请就有合同价2.4亿元。
据分析,我国经济因能源、矿产资源的需求扩大与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以及冶金行业由初钢向精钢方向发展、有色行业的加工业升级和应对国际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措施,都集中表现成了拉动装备工业需求的合力。以铁矿石的需求为例,因外国供货提价,现开发国内资源成了新的热点。据悉,过去一年只能订到几台的用于露天采矿爆破打孔的牙轮钻机,目前正大量需要。前面提到的机械厂就收到了一次需货50台的信息,并提出若有现货供应每台加价50万元人民币。
记者之所以担心装备制造企业可能被“胀死”,这主要是按期交货难以保证的问题。据了解,装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目前都在大肆吸收订单,而相当一部分制造厂是无法完成订单的。现在所签的订单按常规,交货期都集中在八九月份,制造空间本身太小;经过早几年的洗涤,我国装备企业大多都“伤”得很重,内部设备老化、新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特别是融资渠道不畅导致资金普遍紧张等,这些都注定企业短期内难以掀起“大干快上”的产出高潮;企业的快速产出还不是企业本身能驾驭的,成台套装备的制造企业无论效益好坏,它都需要众多配套厂家的支持,而如轴承、电机、油泵、减速机等等需要外购的零部件,因制造商也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往往是付了款还得排队等货。现装备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为要等小小的外购件而导致内部生产打打停停的困境。
装备企业签了合同而又不能履行到位,这本身就是一种丧失诚信的行为。因为有活干而干不出,导致用户的预期目标无法实现,最终等于自己断送了企业与用户的通路。这相对于没有事干的“饿”,不正是一种新的“胀死”吗?
“无形的手”亟需强力伸出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说起来重要,党的十六大还专门在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但事实上,我国近年对装备工业的关注和扶持是很不够的。基层对待装备工业的困难是得过且过,企业改制迟迟难以推动,有的企业银行一甩手就放贷几个亿,但装备企业有过贷1000万元得找省长的纪录……
有制造厂的领导认为,随着加入WTO后商品输入门槛的放低,我国装备制造业如不抓紧振兴,整个行业都将面临淘汰或“矮化”。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担不是企业本身能挑得起的,必须依靠政府强力伸展“无形的手”。结合装备业当前任务压头的现状,这位领导人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一是各级政府要关注辖区内装备企业的疾苦,解决当前制约其“大干快上”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联系银行继续以“封闭贷款”等形式,派员上门就具体产品或具体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优选辖区内的中小装备企业或乡镇机械企业,优先为大型企业提供零部件的协作生产;出台政策,利于装备企业吸收科技人员和优秀技术工人。总之,要通过人、财、物的支持,千方百计扩大装备企业的生产能力。
二是要立足长远重新审视装备工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与布局。要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入手,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主要抓提升企业的创新力,要在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鼓励科研院所参与到企业中去大搞联合创新;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改造的扶持,使企业尽快更换一批高精尖设备;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改变当前青少年不想学技术及民办职业技术学院重利轻教的现象,确保企业长远的人力资源供给。此外,要促成装备业与跨行业的强势企业实现联合与互动,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后劲。如现今跨国公司推行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就是搞的装备与土建等多行业的合作,通过直接向用户“交钥匙”而把竞争对手拒之门外。
这位领导认为“胀死”之说是相对的,是一个需要以企业为主,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广泛支持的课题,只要资金紧张有所缓解,能吸收一些身体健康的退休技工临时上岗,企业提升产能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装备企业工人现在普遍只开展了两班倒作业,三班还有很多机床处于停运状态。
装备工业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醒,装备工业现已经进入了繁忙期,在这个繁忙期内,如果不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装备工业不仅不会迎来繁荣,甚至有可能成为国家下一步宏观调控的对象。
该人士担心,当前存在“一窝蜂”挤进装备制造领域的可能。据悉,有些地方几位退休工人合伙买几台报废机床,搭一个简易工棚就办起了机械制造公司。显然,这种内涵不丰富的靠拼人、财、物的扩张,只会加速装备制造领域里的无序竞争,导致最终收场难。国有装备企业已经饱尝了与私企和个体户压价竞争的苦头。此外就是现有的装备企业为了短期的抢任务的需要,可能滥用政府的扶持政策,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技术改造上。
这位人士还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注意控制装备工业的规模,要把全社会都来投资装备业引导为全社会都到现有装备业的扩产中来寻找新的商机;其次要促使装备业从扩大厂房、增加人员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向着依靠技术进步、提高人员素质、添置高新先进设备的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向发展。
记者认为,无论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装备业任务压头的现象,让我国装备工业跳出“饿死”与“胀死”的循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需要认真面对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