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刚刚完成改制分流的齐鲁机械公司,面临着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重重压力。 这时,公司董事长曲大伟看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一墙之隔的第二化肥厂要建设资源优化工程,设备正在设计过程中。过去,齐鲁公司每年都有大量设备需要外委加工,其中重点设备还要委托一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二重这样的大厂家制造,不仅工期很难保证,造价还高,运费也高,运输还很难,有一年齐鲁公司从东北运来一台反应器,光运费就花了2000多万元。看到这些利润丰厚的“肥肉”都落到了外人口中,原来的齐鲁公司机械厂只有眼馋的份,争不到手。原因很简单,机械厂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这种设备,根本干不了。因此,只好干那些不用外委、用工不少,利润不多的一般设备。 如今,国有的机械厂变成民营的机械公司了,机制、体制全变了,今非昔比。曲大伟认为,如果抓住了这个机遇,能把二化资源优化工程的设备制造任务尽量多抢到手,机械公司不仅可能旗开得胜,还可能以此为契机,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从一般化的机械加工厂跻身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行列。 他马上派人了解二化资源优化项目所需设备的基本情况,之后,又到设备制造大企业一重、南化机等单位考查学习。回来后,公司董事会决定,迅速装备机械公司,提高重型容器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打一场翻身仗! 于是,自筹资金6200万元,开始动工兴建重型容器车间以及与之配套的工程项目。 只用了半年时间,5000多平方米的重型容器车间建成了。同时配备了一大批大型设备,如大型卷板机、大型吊车、大型数控立式车床、大型探伤机、大型退火炉、大型变位器、小孔堆焊机、防窜转台等等大部分都是工人们第一次见到的高精尖设备,让人大开眼界。这些新设备的投用,使机械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重型容器的制造能力,得到了飞速提升。钢板的卷制厚度,由过去的不到40毫米,提升到能冷卷130毫米,热卷180毫米;单台设备的起吊能力,从100吨提升到500吨以上;国内领先的数控双刀架大立车,使得加工直径从3.5米提升到6.5米;钴60V射线探伤机等先进的无损检测设备和配套的探伤室,使穿透钢板的能力,从30毫米提升到了200毫米;大型退火炉的退火能力,使原有4米×4米×6米提升到现在的6米×6米×22米;先进的单双丝窄间隙自动焊机等几十台先进的焊接设备,与之配套的300吨防窜动转台和30吨焊接变位器等,也都能力非凡。 机械公司的员工们精神大振,信心倍增。 董事长曲大伟更说话硬气:“如果连邻居家(二化)的设备都造不了,让齐鲁公司的设备落到外人手里,那简直是机械公司的耻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