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施耐德与中国机床电器的没落

施耐德与中国机床电器的没落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宏伟   
   

政府一定要看清楚,施耐德跑到这个乡下地方来干什么?它的目的就是垄断,在低压电器领域高、中、低端通吃!日前,国内低压电器老大正泰集团南存辉针对施耐德与德力西合资的质疑声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施耐德向来以擅长并购著称,而且前后手法极为相似。日前,本报记者对施耐德在国内的几起合资、收购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在上海郊区嘉定南翔沪宜路1188号的原上海机床电器厂内,已经退休的原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陶育良带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观这家曾经全国最大的机床电器厂。

  他指着主干道左边一排红砖厂房说:这是上世纪60年代仿照苏联风格建造的。记者看到,这些厂房早空无一人,封死的大门上落满灰尘。

  经过一个三层楼的建筑,门已经被木条钉死,窗户黑洞洞地开着,外墙爬满了野藤和爬山虎,据说,那是过去的礼堂。再往前走几步,他又指着右边一个白灰墙的房子说:这里以前是工人们的澡堂,从这条路拐过去,你可以看到我们以前的后花园,那边院子里有南翔最古老的两株琼花,就是隋炀帝要到扬州去看的那种花……”

  走在这个废墟般的厂房里,陶育良画饼式的介绍方式,如同让人撞入了一个后现代的电影场景。

  原上海人民电器厂副总工程师王书成对记者说:去过那里的人,会有很凄凉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业基地之一。其中最风光的两个工厂就是上海机床电器厂和上海人民电器厂。今日的中国低压电器产业基地温州乐清柳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雏形阶段,仿冒最多的两个牌子,就是上海机床电器上海人民电器

  1996年前后,这两家企业不约而同都与法国低压电器巨头施耐德合资。如今,上海人民电器厂虽然盛名不再,但效益依然很好,上海机床电器厂较之前者却如同天上地下。

  当日老大何以沦落至此?上海又是如何失去低压电器产业龙头地位?

  忆昔全盛日

  上海机床电器厂退休高级工程师周光华,1968年毕业,先分配到当时的上海机电一局,在部队农场锻炼了一年半后,就分配进了位于南翔镇最大的工厂上海机床电器厂。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没有离开过这家工厂。他的爱人也是工厂的同事。

  上海机床电器厂原名华成电器厂,创立于1931年,1956年公私合营,兼并了附近的另两家机床电器厂,成为上海机电(一)局(现为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旗下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600627SH,现更名为上海输配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电股份)的下属企业。

  周光华在工厂的前20年,也是工厂蒸蒸日上的阶段。还在1983年时,上海机床电器厂斥资引进西门子技术,生产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和时间继电器,销量很好,交流接触器产销多年稳居国内第一。

  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机床电器厂已经成为全国机床电器的龙头老大。那几年,上海电器厂年产值近亿元,每年毛利率20%以上,工人1400多人。一切迹象表明,这是个蒸蒸日上的企业。

  当时全国共56家上规模的机床电器厂,除排行第二的沈阳二一三机床电器厂也引进了西门子技术,其他还有桂林机床电器厂、北京机床电器厂、无锡机床电器厂等,但都与十项指标全国第一的上海机床电器厂有较大差距。

  全盛时期,上海机床电器厂的工作人员到全国各地开销售订货会时,经常被在会场上脱身不得,一些销售人员不得不躲进招待所,避开那些疯狂的客户。类似的情景,也出现在上海人民电器厂这些上海老牌低压电器企业里,当时它在国内低压电器领域排行第二。上海制造,是信誉和质量的保证。

       工厂在不断壮大中。正如陶育良介绍的,上海机床电器厂源源不断地从上海市中心招聘年轻工人,陶育良指给记者看的那些空荡荡的工人宿舍,那时候一到下班时间,就热火朝天,被年轻人的笑声所充斥,其中,就包括陶育良自己的大儿子,他也在父亲所在的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作。

 

  而对周光华和陶育良而言,接下来是最不堪的几年。除了在合资过程中,出让了过多的权利外,在市场上,外资产品和民营低端低压产品的双重挤压也让他们喘不过气来。

  正是在低压电器产业基地向乐清柳市镇转移的大背景下,周光华说:我们腹背受敌,效益越来越不好,就越没有财力投入研发和开发新产品。

  陶育良也客观地说,其实越到后期,工厂的旧机制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市场的反应也越来越迟钝,如民营企业上一个新品只要3个月,可是这边却要花上一年……

  上海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后开始生产施耐德自有品牌产品,合资公司表示无偿让出生产交流接触器和中间继电器的生产权,无偿将零部件转让给上海机床电器厂。

  但是这个施舍来得太晚。上海机床电器厂已经回天乏术,有过三个月发不出工资的艰难时刻,年底经常靠上级出资救济。最糟糕的是,市场已经遗忘了这个昔日老大,上海机床电器厂的金字招牌大大贬值。

  到2004年时,原书记和厂长都调走,高层只剩工会主席,陶育良等一批老员工回家每月拿650元的内退工资。新的厂长和书记到厂后,主要任务就是收拾残局,完成转制。

  20065月底,来自柳市的黄旭春以332万元接手了上海机床电器厂,结束了这家老厂约50年的国有历史。

  Related相关报道

  谁来反思合资案?

  本报记者 吴乐晋 发自上海

  回首上海机床电器厂曲折的历史,周光华已经没有愤怒,只是淡淡地说:当年,可是我们厂里出钱让领导们到法国去考察的。合资成功了,厂子倒了,领导走了,却没有人对此负责。现在合资公司每年效益很好,但是中方也只是每年拿个投资收益,而且这个钱并没有进入我们工厂。

  周光华反问记者,市场丢了,技术还如何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周光华当时在上海机床电器厂的技术二科,其他的技术部门还包括总工程师办公室、工艺科、质保科、计量科以及试验科,约130号人。在工厂被收购以前,技术部门缩水到10多人,当然还是形同虚设

  在20058月召开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上,一位专家针对众多不成功的合资案说:很多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者把问题想得简单化了,以为把企业卖给外国公司,卖给500强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实际上,企业在把股份卖给外资公司后,对方通常就把它变成一个亏损的企业,在你熬不下去的时候,合资企业就变成独资企业。另一位专家指出合资不成功,一个严重的影响将是:中国企业形成技术能力的团队被打散了!而这样的团队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振兴之本。

  而令陶育良耿耿于怀的是,施耐德似乎也没有很好对待那500多进入合资公司的同事们。一部分中方中层干部,合资没几年就被内退回家拿700/月工资。陶育良的儿子作为技术经理进入合资公司,合资初期,因两次被派往法国培训,签了6年不离厂的协议。结果接下来的6年里,每月总收入不到1600元,6年内工资只上涨了85元。6年合同期满,三个技术骨干马上辞职,不久,施耐德给未离职的那批技术人员大幅度加薪。

       王书成现为正泰集团负责工程技术的副总裁,日前他也针对施耐德的合资举动指出,这是家值得警惕的企业。他说:我说这个话不是因为我在正泰,而是出于我在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说的肺腑之言。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