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机床工具业整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尤其在数控技术、高效切削技术等方面,要想填补技术空白,实现自主创新,其必然道路就是整合各方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以谋求“聚变”。“协作能够产生新的生产力”,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使各方在合作中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更能够有效地推进行业的发展,可谓皆大欢喜。机床工具业的产学研合作始于何时,我们已经无从考证,若要追根溯源,倒是可以从各方如何走到一起谈起。
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长久以来,尤其是数控技术发展以前,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并不像如今这般一日千里,产学研合作的案例少之又少。但随着新科技革命以及信息化的到来,整个制造业开始提速,加之近些年来各种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机床工具市场竞争开始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不少机床工具企业逐渐发现,要想实现产品的技术领先,单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毕竟无法真正掌握核心的技术能力,于是开始寻求自主创新,而企业往往由于自身研发能力所限,进而转向与学研界合作。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也意识到,单纯的理论研究或非产业化的研究成果无法跟上机床工具产业飞速发展的技术革新,于是也开始依托大企业的生产实际加强教学与研究,国内机床工具行业因此而逐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项目合作或产学研合作的课题攻关。桂林机床早年在研制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时,历尽周折辗转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双方决定厂校联合攻关。经过4年多努力,最终开发出了完全国产化的XK2316/3-5X五轴五联动数控龙门铣床。齐二机床与哈工大合作研制了数控双主轴四坐标联动缠绕机,与燕山大学联合开发了大型数控激光表面处理机,添补了国内空白。企业在项目合作中实现了技术提升和产品开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从中获得了学术成果,培养了人才。
近年来,产学研合作已开始逐步走上产学研联盟的道路,联盟不同于一般的项目合作,各方寻求的是长期有效的合作平台。
日前,扬州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及共建“锻压机械自动化工程中心”全面合作协议。另据悉,成都工具研究所近日与西华大学联手,双方将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上海机床厂更是将研发分中心设在了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大连机床去年与大连光洋科技工程公司和大连理工大学结成合作伙伴,利用企业、院校两大资源,搭建数控研发平台,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研发中心和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这样的案例实在是不胜枚举,甚至外资巨头DMG也曾透露将和国内某著名理工大学展开校企合作。深入的长期合作使得各方能够更有效地沟通,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不仅能为自身创收,而且能够更有效地带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学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已经不是解决创新技术的来源问题,而是帮助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这些产学研基地已经成为高新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孵化器。科学工作者拥有良好的研发条件,企业也将得到优先转让和产业化的利益,实现“校企双赢”。相比于简单的项目合作,产学研联盟更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推进机床工具业的发展进步,更能够体现“聚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