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自助新闻>>用“人”大写出生产力——从沈阳机床看国企竞争力

用“人”大写出生产力——从沈阳机床看国企竞争力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宏伟   
  沈阳的“北二马路”,像一个绵延几公里的舞台,演绎了二十多年来这个城市的兴衰变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路上聚集了大部分的国有企业,早晨上班高峰,这里是自行车的王国,伴着清脆的车铃,成百上千的产业工人潮水般涌过,心里充满了“工人老大哥”的光荣和自豪;90年代中期以后,这里成了“下岗一条街”,债务、冗员、效益低下跟飘浮在空中难闻的气味一样令人心烦;近几年,随着国企撤离,路旁的建筑逐渐换成了商住楼———
  6月24日,当记者再次踏上这条路,这里天空湛蓝,视野开阔,一簇簇玫瑰色的喇叭花透着勃勃生机。路尽头仅剩的旧建筑———沈阳锅炉厂已经拆了一半,断壁残垣上,依稀可见一个时代远去的背影。
  释放人的无限潜能
  从20世纪末开始翻涌的国企改革潮,漫透了所有企业管理者的神经,他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提高企业生产力。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是其中的一位,不过他视觉的焦点———是人。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90%%的国企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发不出工资,工人们依然按时上班。关锡友去车间跟工人聊天:“没钱发,干吗还干啊?”
  “闲着也是闲着,到厂里来干点活,心里踏实,说不定过些日子会好。不干,不更完了吗?”工人们说。
  “这里面有一种感情,大家都盼着企业好。包括那些因为生活困难呆不下去走了的人,离开的时候其实都是很难受的。”关锡友说。
  责任心、忠诚度、归宿感、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几十年国企文化的积淀,大工业生产打磨出的员工素质和情感,是国企独有的优势。有一件事让关锡友感受到,这感情潜藏着巨大的力量。
  1999年,上海磁悬浮项目急需能加工磁悬浮列车导轨的数控机床,在强手如林的竞标者中,仅有沈阳机床一家国内企业。他们以外方三分之一的价格、四分之一的时间中标。
  “国外同行都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合同,我心里也没底,但字已经签了,没退路了。干成了就活,干不成就是死。”急需订单发工资,关锡友只能破釜沉舟。
  没想到的是,当他回到企业的时候,发现设计人员们已做好非干成不可的全部准备,甚至把行李都搬到了办公室。“根本不用动员,上班时间没干完,下班接着干。这个工序没干完,下一个工序的人就在边上等着。”一个涉及企业生死存亡的合同,把所有的人拧成了一股劲,爆发出令人惊叹的力量———只用半年就拿出产品,创造了中国机床行业的奇迹。在上海磁悬浮列车开工剪彩仪式上,德国联邦交通部部长看到沈阳加工制造的设备后,连称“了不起”。
  琢磨人,关注人。2002年,沈阳机床集团以经营人才为理念,通过干部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建立起“上岗靠竞争、提升靠业绩、收入靠贡献”的新机制。2003年,在员工减少19%%、生产设备不增加的情况下,企业经济规模增幅超过70%%。
  国企有国企的优势
  关锡友是一个潜力被充分发挥出来的人。
  1997年,跟当时大多数国企一样,沈阳机床集团在痛苦中挣扎。集团旗下的中捷友谊厂厂长换届,几位副厂长都选择了退出竞聘。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的关锡友,从车间主任升任厂长,年仅33岁。
  没有破格提拔的喜悦,反倒是连续好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上任第一天就有400多人找上门来要工资。真不知道咋整!产品卖不出去,银行贷不到款,转产更不可能———苞谷熟了,人家告诉你大豆好卖,现悔,来不及了!”
  没钱,更没人。1988年和他一起进厂的58个大学生,到1996年只剩下了3个。“能干事的人走了,刚毕业的大学生进不来。”1998年,关锡友去高校招聘,坐了一天的冷板凳,每月178元的工资让大学生们退避三舍。“也难怪,他们念大学就花了好几万,这点工资不吃不喝几十年都挣不回来学费。”
  招不来人就活不了厂。第二年,深受“刺激”的机床厂一咬牙,把新进大学生的基本工资定在了1000元,而此时,厂长关锡友的月工资才580元。
  工资体制改革引发的是一系列全面改革,没有资金,矛盾终难解决。政府的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东搬西建”让机床厂全面突围。
  2002年,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组建新铁西区的重大决策。沈阳机床集团离开北二马路,整体西迁到了开发区。开发区地价200元/平方米,老铁西地价2000元/平方米,近年增至3000—4000元/平方米。5年来,铁西共搬迁企业214户,透过土地级差共筹集到资金140亿元。
  利用这些资金,国企不仅偿清了拖欠的工资、集资、医疗费等内债,而且实现了资源重整和再造,完成了企业的体制、机制的重大改变。沈阳机床集团对在不同城区的3家企业实施战略重组,投资18亿元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数控机床生产基地,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供了物质基础。
  “很多人都认为在国有体制下,政府是婆婆,总是束缚企业的手脚。而事实上,政府在救活企业方面可以说是法力无边。”关锡友说,“没有政府的支持,沈阳的国企不可能走出低谷,我们的装备制造业不可能有今天。”
  创新让第一桶金变无数桶金
  黑黑的脸膛,严谨的举止,即使在今天,一眼望去,关锡友也跟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没有什么区别。但只要一交谈,人们就能感觉到他的不凡:“我认为所有制没有优越和不优越之分,关键在于管理,要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坚信,只要管理水平能上去,国企一定能干好。
  关锡友的政绩之一,是解散了原来的研发中心,再针对性地网罗人才,重新组建,而且气定神闲地用高薪养着他们,整整3年,这些人几乎什么都没干。然后,一批市场急需的高中档数控机床产品,接二连三地被开发了出来。
  干技术出身的关锡友把同行琢磨得很透:“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完成从学校书本到企业产品的转换。研发新品是很刺激很过瘾的。只要火候到了,你不让他出成果他自己都不干。”2006年沈阳机床集团实现产值81亿元,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9位,其中50%%以上来自新产品销售。
  将人才视若珍宝,将创新奉为圭臬,为科研大开绿灯,事实上,这已经在沈阳的国企中蔚然成风,2006年,绝大多数国企的研发投入已超过了年销售收入的5%%。如今在沈阳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在铁西新区,人们都能深刻感受到国企蓬勃向上的气息,高歌猛进的姿态,无限光明的前景。百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机组,突破国外垄断;百万伏变压器,在美国电站并网运行;沈阳机床集团并购世界老牌机床企业德国希斯……2006年整个铁西地区生产总值276亿元,年均增长27.4%%,是2002年的2.63倍。
  不仅在鼓励内部创新上“挥金如土”,国企的老总们还在琢磨,如何更好地借力用力。
  6月21日下午,刚结束和记者的交谈,关锡友就直奔机场,去上海和同济大学商讨共建“数控装备研发中心”事宜。“我要做个大平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一起在上面施展拳脚。”关锡友透露,平台投入在1个亿以上。“只有做出了这样的平台,大家才不急功近利,真正能从‘制造’转化成‘智造’上使劲。”
  走出沈阳机床集团,漫步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鳞次栉比的标准厂房恢宏大气,现代化的生产格局井然有序。正是下班时间,各企业的班车大巴停在厂区门口,工人们排着队准备上车。换下了统一的工装,他们显得更加闲适自然,眼里不经意间流露的,是对明天的信心和希望。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