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大连装备制造业“体内”,升腾着一股巨变的力量 大连装备制造业“凭海腾龙” 2007年上半年,大连的装备制造业升腾着一股巨变的力量。 投资38亿元的中远造船项目落地旅顺;投资6亿美元的新加坡万邦造船签约长兴岛;大众一汽30万台发动机和一汽道依茨发动机项目相继投产;投资4.5亿欧元的塞迈拖拉机项目开工…… 同时,很多战略性产业,如核电装备、风电装备、船用大型曲轴、高档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等领域,“大连创造”不断突围,彰显出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的能力和自信。 统计数字有力地呼应了这些变化———上半年,大连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4.8亿元,同比增长41.5%,实现销售收入820亿元,增幅达40%,利润实现51.8亿元,同比增长53%。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切,仅仅是个开始。 发生在大连装备制造业“体内”的深层律动,肇始于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对产业布局所进行的深度变革。 今天,呈“V”字形的“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已成世界瞩目的焦点,它发挥优势、放大优势并创造着优势,推动着大连乃至辽宁的装备制造业迈向广阔的“蓝海”。 运筹帷幄———新起点创造新跨越 百年大连,百年大连装备制造业。 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大连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大、门类多、技术力量雄厚。近年来,在振兴和开放的双重机遇下,大连的装备制造业不断进取,调整改造,快速发展,已经站在有能力实现新的跨越的起点之上。 站在新高度上的大连装备制造业,如何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及国内装备制造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新的跨越?大连,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战略抉择。 2007年4月2日至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就进一步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到大连进行了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他直击肯綮地指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一个标志。种种情况表明,辽宁已经具备了实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应该在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力争走在全国前列。他说,大连要充分利用渤海、黄海岸线资源,进一步搞好整体规划和产业布局,打造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一是依托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功能,建设以发展汽车整体配套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二是依托大连湾北岸深水海岸,建设以发展大型装备及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三是依托渤海深水岸线,建设以发展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带;形成“两区一带”的新格局,不断提升“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整体产业布局水平。 5月25日,对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寄予厚望的省委书记李克强再次来到大连进行专题调研,他进一步指出,要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市场需求旺盛的有利契机,搞好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总体规划布局,使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各类生产要素向港口和海湾集中,继续推动重点大型企业的联合重组和搬迁改造,扶持装备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形成有效的协作配套体系,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聚集度,尽快形成聚集发展效应。 省长张文岳今年5月14日对大连市进行调研时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围绕“两区一带”,进一步加快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使大连成为新型工业基地,不仅承担起“五点一线”排头兵的责任,还要把全省的沿海地区发展带动起来。 省委、省政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的战略部署,令走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道路上的大连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蓝图绘就———新思路谋求新发展 习惯于将各项工作做在前头的大连市迅速展开了行动。 4月17日,大连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谋划装备制造业“两区一带”的未来发展和规划。 5月8日,大连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快“两区一带”建设的具体措施和规划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