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人物访谈>>华中数控陈吉红 请给我一个支点

华中数控陈吉红 请给我一个支点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宏伟   
  被访中,陈吉红的手机频频来电,弥漫着鼠尾草、迷迭香味道的苏格兰民间谜歌《Scarborough Fair》不时回荡耳边,这首经典奥斯卡影片《毕业生》的主题曲似乎不会被多少目光凌厉的商业动物选做手机铃声,但是看上去不是那么温文尔雅的陈博士却很喜欢。   手上的企业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刚刚升起,照在他身上,象牙塔影子似乎还拖在脚边,他并不否认自己对学校的依恋:至今全家仍然住在高校里,早晨可以在教工食堂里过个早,要是周末赶上空闲,携老带小可以一起在树荫形成的长廊里散散步。   好多年了,他仍然开着那辆有些老的君威,有次抵债而来的宝马他坐了两天很快就让手下处理了,“做人还是不要太张扬 ”。他的穿着也不考究,蓝色的工作服对他来说也蛮舒服。也不会端架子,对谁都很随和,他的下属说,“没有想到一个智商这么高的人,在工作上、处理各方面关系的时候都那么尽心尽力,所以大家都服他。”   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有时间陪儿子玩玩。而事业上的幸福他却一直在寻找,“人生幸福可能就在追逐它的过程中,比如你拥有了李嘉诚的万贯家产也不一定很幸福,幸福存在于追求的那个过程中,这样人每天才会觉得充实。”     不管你叫他陈教授还是陈总,他都乐呵呵地答应,刚刚40出头的陈吉红可不简单,他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导;另一张的头衔是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就喊陈总吧,习惯了”,皮肤黝黑、笑声爽朗的他把身子埋在一张巨大的老板桌后,一边收着一大摞文件,一边讲话,拖音里还隐约听得到些湖南味道,“我是攸县的,龙永图也是我们那里的!”   陈吉红比想像的还要忙,电话、手机不断响,进来签字询问的员工也不少。“后天又得出差,前两个月一直在北京,参加数控系统产业发展座谈会还有振兴重大装备方面的一个会,6月还刚刚和沈阳机床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战略联盟初具雏形   2007年6月9日,“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揭牌仪式盛大举行。在揭牌仪式上签署的五个抢眼的战略合作协议中,沈阳机床集团公司与华中数控的战略合作虽然不是最大手笔的那个,却同样意义深远。   “我们将共同组建一个合资公司,沈阳机床集团公司以现金方式出资并控股,我们以技术产权出资。”协议中规定,双方将在中、高档数控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方向上开展全面战略合作。陈吉红对这一旨在双赢的合作相当看好,“这是一种以技术、资产为纽带,加强数控系统企业和数控机床企业合作的一种模式。可以把沈阳机床的数控机床市场优势和华中数控的数控系统技术优势充分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数控系统的产业化进程”。 显然,这种合资模式并非初次试水。   几年来,华中数控一直致力与机床厂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的探索。“当然,我更愿意把这种合作称为战略联盟。”陈吉红表示,“我们和机床厂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也许很多企业现在还不这么想,但是大家的利益根本是一致的。”陈吉红说,其实任何一个企业都要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上下游、客户和供货商等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持平衡,“这是一种全局观。”   正如他所言,联盟的力量逐渐凸显,比如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的开发,许多核心技术,需要由数控机床企业和数控系统企业联合攻关。桂林机床与华中数控联合研制五轴联动龙门数控机床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此外,这种联盟也在某种意义上迫使国外中高档数控系统大幅降价,如华中数控产品在进入几家机床厂后,国外数控系统价格竟然下降了15%~30%。   越来越多的主机厂也主动牵起了华中数控的手。北京第一机床厂从选用华中数控的系统开始,后来成为了华中数控的股东之一。  而在和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袂研制七轴五联动车铣复合数控机床的过程中,华中数控以技术入股成为主机厂的股东。   2006年初,华中数控与大连机床集团合资,成立大连高金数控公司,共同开发、销售,利益共享。据介绍,目前大连高金数控公司已经实现为多种规格的数控车、全机能型数控车床、立式/卧式加工中心、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上批量配套,生产销售了1000台中档数控系统。目前,正在全力冲击2000台的目标。   某些业内人士也表示了这样的担忧,这种联盟会不会影响数控系统厂和其他没有建立联盟关系的主机厂的关系。对此,陈吉红并不担心。“这种OEM模式,国外很多主机厂都探索过,如日本马扎克的数控系统是建立在三菱数控系统平台上,日本森精机、大隈铁工的数控系统建立在发那科数控系统平台上。这样,主机厂可以把自己独特的工艺和功能特色,直接集成到数控系统内,并形成主机厂自己的数控系统品牌。”而华中数控目前与各大机床厂的合作才刚刚开始,更多的合作模式还在探索中,“但我们与更多主机厂合作的意愿不会改变。”   “三级跳” 成长的烦恼   陈吉红与数控的渊源开始于1996年,那时他刚过而立之年。   那年10月,学校的一纸委任状将陈吉红推到了武汉华中数控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总经理的位置,并兼任学校数控技术研究所所长。一面是陌生的企业经营管理,一面是得心应手的研究教学,陈吉红有些迷茫了。在此以前,他一直认为在大学校园当一名教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后能胜任这个总经理角色吗?
曾在过去创造出好多不可能的他最终勇敢地“下海”了,“做颗螺丝钉,就是在哪里都能发挥作用。”   在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周济院士的支持指导下,这群“两眼一抹黑,摸着石头过河”的年轻人甩掉了包袱,经过反复分析试验攻关,大胆采用了一条与国外当时不同的全新的技术路线,即以工业通用微机为基础的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及其丰富的支持软件为软平台,构成开放体系结构的数控系统,从而缓解了硬件“瓶颈”,着重在软件上进行技术突破,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I型高性能数控系统,从此,华中数控完成了从创新的思想转化为科技成果的“第一级跳”。   “回想起来,当时真是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感觉啊,因为我不是数控科班出身,反而少了很多约束和精神负担,不去想人家做到多么高技术我们追不上的,太远的困难我不去看,只要路上有石头就把它搬走,这可能和我性格有关系。结果竟然做起来了,名声也就出去了。”   有了产品依托后,陈吉红开始更多地思考企业的管理问题。通过对企业大刀阔斧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骨干持股,明晰产权关系。“在体制上完全从学校剥离出来,‘校园文化’转变为‘企业文化’,创业者从技术研究者转变为企业经营者是校办企业要做强做大的必由之路。”利用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风险资金,从科技成果向高科技产品转化的“第二级跳”,华中数控也完成的不错。   同时,陈吉红提出了“以创新求发展、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振兴民族数控产业为已任”的战略目标,在市场定位上采取“先占两厢、后占大道”的市场策略,进军对传统设备进行数控改造及数控教学设备领域,在企业模式上采用“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运行体制,当年,轻装上阵的华中数控产值便达到2300多万元,较上一年翻了一番。   2000年,完成了股份制改造的华中数控注册资本扩展到6506万元,而到了2001年,华中数控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就建起了一个新的现代化的产业基地。新基地占地60多亩,建筑总面积11800多平方米,总投资近1亿元,形成了年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高性能数控系统5000台套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数控系统的主要产业化基地。  这一次,华中数控终于实现了从一个“小作坊”式的公司向现代化生产企业的转变、从产品化向产业化转变的“第三级跳”。   十年磨一剑,看似一帆风顺,然而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了解。2001年,华中数控曾遭遇过一次很大的危机。当年为使华中数控彻底从学校环境脱离,成为真正市场化运作的企业,陈吉红冒着资金无法周转的危险,将企业搬到投资9000多万元的新生产基地。在前所未有的危机关头,胆识过人的陈吉红连夜把管理层拉到鄂州开会,明确宣布“数控行业有前景,生产线就是资本,钱不够就压缩开支,员工工资照开,管理层工资打折,我带头不拿工资。” 风雨砺练中,华中数控从一家“迷你”的校办企业成长为资产超过3亿元的行业尖兵,目前已为多家国内著名机床厂的车床、铣床、加工中心进行批量配套应用,2006年全年销售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7000多套。   “这还不够,离我们的梦想还有很远”,进入了不惑之年的陈吉红正踌躇满志,期待着将华中数控带到一个更耀眼的位置。   数控行业的“乐凯”?   仔细对比,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的身上似乎映出了当年胶卷行业风云变幻的影子。   全球市场上空飘扬的旗帜永远是那几面。国内市场同样被跨国公司瓜分完毕,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近80%的市场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德国西门子两大数控巨头占据;国内的中小数控系统企业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中数控将产品定位在中高档市场,而这块市场附加值较高、利润率高,已经成了发那科、西门子、三菱、发格等跨国品牌拼抢最激烈的地盘。而在国外品牌一直不屑参战的中低端市场上,西门子适应本土化的中低端产品也已出炉,国内企业面临着被全面围剿的境地。   “这种情形下,我们更要呼吁自主创新,只有我们拥有了自己的数控技术和产品,与国外企业能够形成竞争,进口产品才会大幅降价,反之,他们仍然是封锁和抬价。”曾经将乐凯作为企业偶像的华中数控认为,“当年正是由于??现在我希望华中数控能够成为这个角色,只有拥有了自己的‘中国芯’,国产数控系统才能更加振作!”   2003年,陈吉红忧伤地看着乐凯被美国柯达收购,感慨万千,他决心在乐凯未竟的民族产业道路上走到底。“这几年,不少国外公司看中了华中数控在高端数控系统上的技术实力,主动找上门要求合资。我们现在是互相选择,如果对方要求外资控股,我们绝不考虑。我想这点国家也不会同意。”   “我们正在探讨新的发展模式。”坦言流动资金有些捉襟见肘的陈吉红向《中国机电工业》透露,“目前华中数控也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产业的上下游企业都可以考虑,但一般不会考虑金融投资、风险投资,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   之前,在华中数控网站招聘页上,要求有证券、上市经验的主管一职颇惹人猜测,上市是否也成了华中数控的一个思路?当问及上市的可能性,陈丝毫不掩饰这一想法,他说,“我们正在考虑,但是不会特别快。”陈吉红表示,“虽然我说过管理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的,但是定义企业的标准还是有最好的一个,而上市有利于企业规范管理形成以及管理制度等的提升,通过改变游戏规则推动企业发展。在社会舆论监管下,公司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平台上,显然是个好事。总之,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很愿意推动这件事情。” 他打个了比方来说明上市对于公司的好处,“如果在清华上学,周围的同学学习都特别好,自己又怎么能甘于落后呢,所以一定也会得到提升。”看来对于企业而言,“身边的人就是你的未来”的哲理同样适用。   给我一个支点   每个人走进陈吉红的办公室,都不难注意到这样一幅凌厉、漂亮的书法。那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诗《望岳》,陈吉红很喜欢这首诗,每当他念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便想起周济院士(现任教育部部长,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的嘱托。  “周部长一直教导我们,以服务求发展,以奉献求发展,不要被眼前的困难绊住脚步,迷失了方向,毕竟这个行业对于国家都是一个战略意义很重要,前景无限,未来要往前看。”   正是有感于行业责任,陈吉红从2006年担当起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数控系统分会理事长一职,并着眼于整个行业发展的研究。“之前有媒体采访我,问我最想做的事情,我说是写一本书叫做《奋进中的中国数控产业》,现在已经写出来了;而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把数控系统行业团结起来,让各家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作、互补和配套的关系。”   “国产数控系统正经历着最关键的时刻,希望政府、行业企业们在看到我们与国外品牌差距的同时,也能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陈吉红表示,国产数控系统近年取得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由于不少大型竞标中仍设置了国内设备禁入的门槛,这对国产数控不甚公平。“这种高端技术,国内也在投入,但就像之前的国产飞机项目一样,国家支持,但国内航空企业一概拒绝采购,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又有何用?”   “希望大家能摒弃对国产数控系统的偏见,在使用和实践中提出不足和意见,我们随时完善。相信我们的产品和服务都不会让行业失望的,只要给我们一个支点!”他言辞恳切地表示,希望国家能够对于首台首套的示范工程给予了更多的支持,而华中数控也在通过努力为国产数控系统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谈及当前国内各市场分布,陈曾在报告中提出一个形象的“葫芦”理论(如下图所示)。他分析说,在2006年11万台套的市场中,高中低档产品发展态势呈葫芦形状,小小的顶端是占2%市场份额高档机器,而中档市场为38%,低端市场60%。据他预测,未来理想的分布状况则是橄榄型,高端市场占据10%,中档市场为60%,而其余三成为低端市场。   “当然,这种理想状况还需要几年时间。而未来,华中数控关注的无疑仍是普及型的中高端市场,这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一个区域。” 通过对行业的分析,他更加坚定了对未来数控行业的信心,“到2010年我们数控机床消费将达到60亿至70亿美元,总需求量为15万台。希望国产数控企业届时能成为主角。”而他给华中数控设立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那就是:二次创业,再上新台阶,争取到2010年成为中国第一,跻身世界品牌。   “书生”的管理方式   提起陈吉红,没有人不对他的聪明才智竖起大拇指的,而如果没有勤勉眷顾,也难以成就他傲人的履历。   13岁那年,他以全县第一名成绩考入了湖南省机械工业学校。三年后,他被分配到国防科技大学精密仪器实验室当实验员,他勤勤恳恳地做了7年。   这不是简单的7年,因为它扭转了中专生陈吉红的一生。每天工作结束后,陈吉红便挤时间去蹭听国防科技大学本科生的课程。刚开始,满黑板的公式与各种各样的符号让人头晕脑胀。但他没有退缩,7年里他几乎没有休过节假日,有时间不是到实验室加班就是挑灯夜读。   勤勉好学很快就得到了回报。陈吉红先后获得了国防科工委一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项科技进步四等奖,并荣立三等军功。他说,“我曾是个军人,我一生都以这段经历为荣。”   一个改写人生的机会终于到来,他破格参加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以全校总分第二、数学分数第一的优异成绩被录取。七年了,陈吉红终于敲开了这扇他所向往的大门,通向浩瀚知识的神圣殿堂。   1989年,陈吉红又被华中科技大学(时为华中理工大学)免试录入攻读机械制造专业博士,那年他24岁。之后,他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由于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AD\CAM集成技术研究领域表现突出,他3年间便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的跨越。   31岁,他被任命为华中数控的总经理。  42岁,身为董事长的他依然腼腆,依然谦逊,“我们家培养了两个博士,弟弟比我有出息,现在美国读双博士。”   带着多年的学术积累,陈吉红从容地在商界上打拼,“学校出身对于我们来说,既有优势,也有些不适应,但要做大做强,必然要求我们越来越社会化。”清高质朴的知识分子气息,在陈“下海”十年后仍旧没有打磨掉,常常要出席各种活动的他说,“现在做生意碰到讲应酬,建立人际关系网时还是有些不习惯,但如果不按这个规矩出牌也不行。”   总体来说,华中数控销售副总熊清平应该是这群创业者中比较早洗刷掉书生气的,而他当年同样觉得有些不适应,“当初搞研发,可没想过现在为了开拓市场要和各种人打交道。”   校园出身的华中数控在得到国家重视和支持的同时,也面临着困扰。作为全国高校校办企业走向市场的模板之一,华中数控的成长非常有借鉴意义,而当事人的体会也是多元的。其总工朱志红说,“大多数从实验室出来的科研人员,思路常常会与市场脱轨,10年前我们便开始研究9轴联动,整个技术平台定位太高端了,老降不下来。毕竟在学校做研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研究中体现最先进的理论。”的确,从实验室里出炉的成果常常为论文、奖项而生,至于与市场接不接轨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然而,做企业讲求的是“利润”,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利益,整个产业化就必须与市场接轨,不能超越市场需求,也不能无法满足,必须恰倒好处的接口。因此实验室的东西要卖出去,市场化首先是产品化,功能稳定可靠、价格便宜,除了产品本身,销售、培训、服务等工作也必须跟上。“我们现在非常强调产学研三者的互相配合,毕竟三部机器的输入和输出都不一样。”   谈到对于高科技人才的管理,陈吉红竟然显得相当老到。“生产线工人严格按照规矩来,而高科技人才都是有想法和个性的,越聪明的人越比较敏感,不愿意这样被硬性考核,一方面让他们服管一方面也要让他们乐于创新,比较难”,也许是设身处地,他为员工设想的非常周全。“我的经验是,管理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不能照搬别的成功案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且不同企业管理有不同阶段,没有经济后盾的时候引进一些先进方法也不适应,而在成熟期时创业的老红军反而比新人难管。”   常常看管理书籍,“道理简单,但专家点拨一下就会受益不浅”,但是陈却没有将管理心得写一写的打算。他谦虚地说,“人家说科学家和学者的发展道路,是工程师——科学家——哲学家,再到神学家,现在企业里面也有这种势头,在功成名就后讲述自己多年的故事,很多领导象王石那样已经到了去登峰、思考企业长远战略的时候,但是我现在还差得远,还没有修炼到那个境界,必须处理很多具体的事务。”   是的,40岁正是俯身多干点实事的时候,陈吉红觉得总结升华是以后的事情,顺其自然。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