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宏伟
|
装备制造业被称为“工业之母”,它是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的象征。随着装备制造业布局国际化、重型装备大型化,我市依托临港临海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大连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如何提速?日前我市出台的《关于充分发挥临港临海优势加快“两区一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大连装备”指明了方向——— 渤海之滨、黄海之岸,在“两区一带”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4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批竞争力强、支撑力大和集群优势鲜明的产业基地;这里将发展起一批潜力大、效益好、有大连特色的优势产业;这里将耸立起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这里还将屹立起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领先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到2010年,全市力争有5户企业进入国际同行业前10强,有20户企业进入国内同行业前3强,在国内外树立‘大连装备’品牌,建成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十届三次全会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壮阔蓝图。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装备制造业“傻大黑粗”,我市为何要在黄金海岸布局装备制造业?与会人员认为,《意见》出台恰逢时机,抓住了机遇,这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市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选择。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将为我市赢得发展的良机《意见》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参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大连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要求,为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老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今年4月,省委书记李克强视察大连时提出建设“两区一带”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要求,为《意见》的起草工作指明了方向。 据市委委员、市经委主任刘岩介绍,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可能靠用钱从外国人那里买来的。装备中国工业的重任一定要由中国的装备工业来担纲。 从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来说,装备产品日趋重型化、成套化,这给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方便运输、降低物流成本,众多重型装备企业纷纷寻找自己的“出海口”。日益密切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也促使装备制造业向临港临海集聚。我市依托濒临黄海、渤海岸线资源,科学规划临港临海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将使我市在国际装备制造业转移中赢得发展的良机,形成现代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发展的局面,这为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大连优势明显 大连的突出优势在于对外开放和临港临海。以“两区一带”为核心的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已经初现雏形。“两区”之一,是依托大连湾北岸深水岸线资源,建设以发展大型装备及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目前具备大件直接下海的条件,已集中了船舶重工、中远船务、林德、重工起重、一重核电、日立、大船海工等一批大企业,主要从事海洋工程、核电、化工、物料、冶金等重型装备制造。 另一区是依托大窑湾港口和保税功能,建设以发展汽车整体配套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目前集中了大众发动机、道依茨发动机、上海柴油机、塞迈拖拉机、苏尔寿、 T HK、三菱电机、斗山发动机、利渤海尔等大企业,主要生产发动机、精密机械、建筑机械、数控机床和功能部件、工业泵、汽车零部件等。 “一带”是依托渤海深水岸线,建设以发展造船业为重点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产业带。南面是以中远为代表的旅顺口造船基地,北面是长兴岛造船基地,其间有三十里堡、土城子等一批船舶配套园区。 与会人员认为,我市发展具有临港临海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已经箭在弦上,《意见》所提出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非常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树立“大连装备”品牌在我市已具雏形 在国内外树立“大连装备”的品牌,是“两区一带”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意见》提出,“两区一带”主要任务是重点建设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等六个产业基地,做强七个优势产业。 参与《意见》起草工作的市委政研室主任王连生认为,这些产业基地和优势产业,是“大连装备”品牌的基础。“大连装备”就是围绕国家提出重点发展的十六大类重大技术装备为主攻方向,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实施一批项目,建设一批成套和配套园区。 目前,这六个产业基地在我市都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规模发展的条件。我市承担了国家布局的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风电、船用大曲轴、精密及特大轴承、核电设备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形成了新的产业支撑。 重工起重风电设备已形成产业化,是全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自行设计的2万吨桥式起重机是目前世界升起高度、跨度和起重量最大的起重机;大型船用曲轴生产基地今年可建成投产。大机床由经济型车床向三轴、五轴高档数控机床升级,并建成了数控功能部件重要基地。机车厂开发了72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及城轨车辆,成为我国电力货运主力车型。船舶重工在开发VLCC、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滚装船基础上,又开始研发建设海洋工程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一重大连公司正在制造百万千瓦核电站核岛压力壳、稳压器。我市基本形成了船舶制造及配套、重大装备、轴承、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产业集群上下配套的专业园区。 目前,我市实施的一批重大改造和建设项目,正处在产品的升级过程中。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共实施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335个,总投资860亿元。其中列入国家支持的国债项目22个,总投资71亿元,贴息6.7亿元,列东北第一。 在练好“内功”同时,我市也在扩大内外开放,把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升级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引进了一批重要项目,形成三股力量助推大连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局面。 外资企业在大连布局了一批大项目。2006年,全市装备制造业中外资企业销售收入占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的32.5%。造船、重工起重、大机床等企业纷纷走出去,扩大国际市场,我市装备制造业去年出口交货值达632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54.4%。 中央及外埠企业在我市投资了船舶重工高新平台、中国一重大连临海基地、中远旅顺造船基地、齐齐哈尔车辆铁路货箱总装基地及船柴、船推、船阀扩能改造等项目。民营企业实施了大森数控和光洋科技研制五轴数控系统,创新零部件橡胶减振器和转向泵等项目,在技术创新和产业配套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外资、中企、民营和我市国企,大大增强了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大连将走创新之路《意见》不但为加快“两区一带”建设指明了目标,而且还指出了实现的路径———自主创新、大连技工、环境助推。 自主创新。“以强化国际竞争力为目标,打造强势特色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提高装备技术水平;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提升聚集资源要素能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托重点项目开发,支持重大技术装备自主研制”……自主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是贯穿《意见》的一条“红线”。 目前,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我市正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实施国企改制与重组,推动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向重点产品集中。我市先后推动了重工起重、新船与老船、重工与一重的重组;推进产学研联合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户(其中国家级中心6户),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通过国债资金、省市政府专项资金投入,重点支持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企业技术改造,重大技术装备的产能和技术水平得到加快提高。 在国家确定的16大类重大装备研制攻关项目中,我市已经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大型化工装备、铁路和城轨交通车辆、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重大装备配套等6个领域的研制取得新进展。 冰山集团董事长张和认为,应该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并实现自主制造。与此同时,应该引进国内外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借助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扶梯”,加快创新速度和提高创新水平;从体制机制入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为我所用。目前,我市已经引进FEV、THK、三洋的研发中心,一重的设计研究院。创新的核心是人才。我市应该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在国外和国内建立研发中心,借助外部力量创新。 搭建一批公共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工程实验室、共性研发和工程化平台。特别是要整合我市数控产业资源,并吸引国内外资源,组建面向全行业的研究院,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鼓励“产学研”合作,并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这也成为与会人员的共识。 大连技工。自主创新的核心因素都是人才,《意见》对人才理解是立体的,不仅包括企业家、学科带头人、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还有技术工人:“鼓励高级技工学校或其他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建立技师学院,建设大连国家数控技术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和技工培训体系,积极打造‘大连技工’品牌。”这也是《意见》提出的另一个品牌建设。 据了解,我市目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60万人,只占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35%,而发达国家达到50%;初、中、高技能人才比为55∶33∶12。“十一五”期末,装备制造业技术工种需求总量53万人,而我市目前只有18万人。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机床集团党委副书记徐军认为,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是振兴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些与会人员还认为,我市应该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文件精神,围绕八个关键环节,出台相关政策,并逐项抓紧好落实;应该切实发挥企业、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的作用,健全培训体系,全面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环境助推。《意见》1/3的笔墨用来描述促进“两区一带”发展的措施,其中,特别强调要发挥国家和省、市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一系列政策的叠加效应,提出在“两区一带”建设中,经认定符合产业规划要求的项目和企业,一律享受国家和省、市制定出台的关于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一律享受省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对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 一些与会人员认为,在“两区一带”建设中,大连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要在积极创造外部发展环境上,从引导支持企业增强内在发展活力上,提出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的工作要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