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洋电机求突围 环保产业成诺亚方舟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李宏伟
|
跟昔日相比,今天的三洋电机是一个品牌形象不够清晰的企业。据说即使在日本,也有很多人认为三洋是一个白色家电品牌,实际上,白色家电只占销售额的10%,三洋最强的领域是充电电池、精密马达等零部件业务。 在中国,也许存在更大的误解。当笔者动手写这篇文章时,在百度和Google搜索了一下“三洋电机”的新闻,列前两位的分别是:《三洋电机全面舍弃家用冰箱业 青岛工厂被收购》和《日三洋激光头生产基地进驻北海 投资1亿美元》。但这两条新闻很快被认定为不真实,三洋总部专门更正说,三洋面向日本市场的家用电冰箱委托海尔公司生产,而公司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台湾的子公司依然在进行电冰箱的生产,三洋并没有放弃家电产业。至于三洋在广西北海投资建立激光头生产基地问题,虽然三洋公司激光头每年的产量目前已达到2.8亿台,占有全球40%的市场,但是三洋与广东永旭既没有资本关系,也没有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在中国,三洋在70%以上的业务是零部件(包括电池、电子零部件、半导体等)。近年来,在急速发展的中国市场,三洋在用于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大型中央空调以及冷柜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今后则对太阳能电池也寄予厚望。 当前,三洋电机正在重组调整,进入创业的“第三个阶段”,即以“Think GAIA”为蓝图,力争转变为一家“环境、能源领先企业”。 三洋简史:三洋的60年与在中国的28年 三洋公司于1947年2月开始创业,1950年4月成立现在公司。公司从摩电灯起步,至目前已涉及音响、信息通讯、家用电器、商用机械、电子部品、电池等广泛领域。三洋创业之初,靠四步棋制胜,20年内就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创始人井植岁男在创业时就将公司命名为三洋电机,并决定使用SANYO商标。三洋是指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含了三洋欲以人类、技术、服务等三根支柱为依托与通过三大洋相连的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的寓意。三洋曾经辉煌一时,在成立的短短10年内,就迅速跻身于日本乃至世界大电子、电器工业厂家之列,这跟公司创立之初的以下四步棋有关。1952年,三洋公司率先推出塑料壳收音机。此前,收音机壳多是木料。这种新式收音机设计新颖、外表美观,价格性能优于其他老牌企业的产品,因此非常畅销,一炮打响。 1953年,三洋推出搅拌式洗衣机,不但价格低廉,而且性能优于老式洗衣机,产品非常受市场欢迎,公司立刻成为日本生产规模首屈一指的洗衣机厂家。日本第一台喷流式电动洗衣机SW-53开始销售,日本著名评论家大宅壮一先生将此年命名为"电气元年"。1957年三洋开始生产电冰箱,三洋电冰箱采用磁性门封取代过去的插销式冰箱门,而且用二极压缩机取代了传统的四极压缩机。 1959年,三洋公司投资建立东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1961年,东京三洋公司率先生产分体式空调,这种空调机克服了当时统治市场的窗式空调噪音大而且安装复杂的缺点,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上世纪60年代后,三洋电机开始积极进军海外。三洋创始人井植岁男曾说:“作为公司,我们致力于像太阳那样普照万物,不论种族、信仰、宗教或贫富。” 按照井植岁男的想法,公司要像本身的名字一样,面向三大洋,把产品和技术推向全世界。 1961年,三洋产品销售公司在美国成立,第一个海外制造公司――三洋电机(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随后,三洋公司又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投入大量资本,相继建立了一批生产基地。 到1983年,三洋电机在海外销售量达到4191亿日元,成为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此形势下,三洋及时调整了公司经营战略,企业从以资本为核心转变为以技术为核心,公司把科研与人才视为三洋在未来家电竞争中的立足点。三洋一方面充分应用现有技术,开拓成熟制造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一方面积极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三洋电机在电子电气工业技术的许多方面成为开拓者,在锂电池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及冷冻储运技术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三洋电机于1979年开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相继成立多家合资和独资公司,截止2007年3月31日,有制造企业42家、销售及其他企业17家,合计59家。截止2007年6月,在中国共有员工56146名。2006年1月至12月,在中国企业的出货额约为4000亿日元,包括精密马达、充电电池、压缩机等商品,在中国的企业经营状况还不错。 三洋电机在中国市场表现一直比较活跃,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叶,大批三洋合资或独资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当时,三洋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之多、投资数额之大,不仅在日本跨国公司中,就是在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中也是不多见的。1992年,朱镕基副总理曾接见三洋井植社长,1996年李鹏总理视察合了肥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 。可以说,三洋在中国的发展就一幅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三洋在中国的投资,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首先,三洋的把中国作为其海外投资的重点,目前三洋将近1/4的海外公司在中国内地,其产品全面进入中国,从最早的收音机、录音机到后来的空调机、到目前前沿的镍氢电池,锂电池等,均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 其次,三洋在中国的投资显出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分析三洋的投资项目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长三角是三洋投资的重点区域。珠江三角洲以深圳、东莞为投资重点,渤海地区以大连为重点,长三角以苏州为重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由南到北铺开,三洋的投资时间路线也呈对应性地由南向北扩展。而且三洋投资多在二线城市,像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并没有很多投资,这也有可能是出于成本控制的考虑。 三、建立投资控股公司,协调在华投资活动。1995年,三洋集团成立“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三洋声称这是“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加强三洋电机集团在中国的事业基础而设立的独资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投资和再投资,统一协调在华企业。建立投资控股公司使三洋有可能在华投资实现投资系统化,长期化,从而提高投资的整体效益。但三洋中国高层承认,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三洋中国公司的协调和管理功能并不能完全有效发挥。 三洋危机:制造优势和核心技术逐步丧失 三洋创始人曾说过一席话:“即使我们的公司可能长不大,我们还是要全心全意去努力,开发出任何对手都无法超越的优异产品。”三洋当初的发展壮大正是得益于这样一种理念。但上世纪90年代后,三洋品牌知名度开始有所降低。三洋高层解释说,这与三洋在上世纪90年代采取的公司战略有关。当时,三洋重心转向以企业为客户的零部件制造领域,而这类产品一般消费者都不太熟悉。目前三洋的经营面临不少问题,这与上世纪90年代各事业部的无序扩张有关。当年,日本很多大企业大都存在该类问题,此后,包括一些中国消费者非常熟悉的日本著名企业都进行了调整,而三洋电机目前正在进行调整之中。 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间正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时候,三洋凭借代工赚取了丰厚的利润,在鼎盛时期三洋的股价远远超过了松下等竞争对手。代工虽然为三洋公司带来了短暂的辉煌,却为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由于长期沉醉于代工带来的利润而忽略了品牌塑造和创新,使三洋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下降。2002年以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三洋在液晶投影仪、半导体、等离子电视、手机等多个领域的市场领导地位就被韩国三星和松下等厂商所取代,三洋的产品竞争力和价格竞争力迅速下降。 2004年10月,新泻三洋电子半导体工厂所在地――日本东京东北部约260公里处的新泻市(Ojiya)发生的里氏6.8级地震,导致三洋的半导体工厂全面瘫痪,三洋蒙受的损失高达6.9亿美元,三洋由此元气大伤。此后的三个财务核算年度里(2004-2006年),三洋连续亏损,总亏损额高达4400亿日元(约合37亿美元)。连续三年的亏损和2006年手机电池大规模召回、2007年洗衣机大规模召回以及假账丑闻等事件更使三洋公司雪上加霜,三洋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目前三洋公司发展相对停滞,国内企业有95家,海外关联公司134家,仍在全球开展业务。2006年度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销售额为2万3970亿日元(约200亿美元),比前期减少3.5%,在2006年的《财富》500强排名中,三洋排名下降至第300名,营业收入为211.713亿美元。三洋在精密马达、激光读取器(激光头)、太阳能电池、充电电池、溴化锂吸收式中央空调等诸多领域仍拥有先进技术并在全球市场拥有重要影响。 三洋转型:“成为环境、能源领域领先企业” 从2005年起,三洋进入所谓的“第三次创业”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2005年6月三洋前CEO野中知世(Nonaka)上任开始。2005年7月,野中知世公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将三洋从传统消费电子制造商改造为生产太阳能电池、节能冰箱等环保产品的绿色制造商。 “我认为,在21世纪,替代能源将取代石油。这一点很清楚。这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野中知世说,“三洋要为这个新世界提出解决办法。”她为这个计划冠了一个非常西方式的代号――Think Gaia。 盖亚(Gai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野中知世预期,在未来,环境因素将会日益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定的重要因素。,她希望抓住发展机会,使三洋摆脱困境,重现往日的先锋风采。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三洋的近300个子公司被重组为三大事业部:环境、能源、生活方式。其目的是“将三洋改造为一家让地球和生命感到愉悦的公司”,公司的新产品和营销重点也都开始朝这个方向转变。 2005年11月,三洋在其“中期管理规划”中声称,要成为一个处于领先地位的、与环境和能源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为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变,使公司能将管理资源的重点放在核心业务上,三洋将业务划分为两大类:三洋领先于对手的核心业务及需要进行结构改革的业务。重新划分后,三洋的核心业务包括:动力业务(Power solution)、制冷及商业设备业务、个人通讯业务。有4个业务被列为需进行结构调整的业务:半导体业务、音频设备业务、家电业务和金融服务业务。 2007年5月10日,三洋宣布,GE公司已成功完成对三洋旗下的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收购。 2007年7月3日海立股份公司收购三洋电机在中国的独资企业――青岛三洋电机有限公司100%股权。青岛三洋成立于2002年,产品为用于冰箱上的往复式压缩机。三洋公司目前正对压缩机业务进行重组,经营资源向更有前景、环保性能更好的滚动转子式及涡旋式压缩机集中,为此,2006年12月宣布解散青岛三洋。此后,因与上海海立达成了转让股权的协议,因此签署了转让合同。三洋电机认为,转让的方式比解散企业在成本上更为适合。 三洋公司解释说,为提高成本竞争力,公司面向日本市场的家用电冰箱委托海尔公司生产,但三洋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台湾的子公司依然在进行电冰箱的生产,并继续向全球市场提供。 随后,三洋电机重新制定了产业主导发展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高技术、环保型产业,太阳能电池和充电电池等将成为未来三洋的主导产业。一些新型的产品应运而生。比如:适合在大房间中消除空气病毒的空气过滤器、使用臭氧除菌除臭并可对最后一遍漂洗的水进行过滤以重新利用的洗衣机、镍氢充电电池、利用电解水除菌的商用空气净化器等。2006年被三洋定义为“挽回信誉年,力图重振雄风”。可惜2007年初三洋因涉嫌低报亏损陷入信用危机,同时导致公司股票在日本市场暴跌21%,近1/5市值快速蒸发。这对该公司的重组努力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 这直接导致了2007年3月三洋CEO野中知世的辞职,但三洋公司继续执行“Think Gaia”战略行动。 专家普遍认为,“Think Gaia”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日本东京一名财经记者说:“Think Gaia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但现在不是Think Gaia的时候。三洋必须为自己着想。”专家分析指出,三洋电机近几年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其企业改革不到位,核心技术研发难跟进以及经营战略调整不及时所致,“假账案”仅仅是其中典型案例而已。三洋相关负责人说,公司目前正在集中精力制定2008年后的经营方略,估计仍会有比较重大的调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