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工业文明的冲击波——“寻找齐齐哈尔精神”系列报道 大工业见证了鹤城兴盛; 大工业孕育了卜奎文明。 备受瞩目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首届重大技术装备博览会,昨天在齐齐哈尔会展中心隆重开幕。记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齐齐哈尔大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冲击力。 齐齐哈尔是重工业的故乡,也是机床的故乡。从齐齐哈尔视角来看东北,我们不由得为齐齐哈尔大工业文明骄傲和自豪。在会展现场,记者了解到,新中国的建立,造就了东北历史上经济的辉煌。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这里生产出了新中国第一辆卡车,第一辆轿车,第一架歼敌机,新中国最重要的油田,最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都在这里。通过东北发达的铁路网,钢材、煤炭、石油、木材、黄金、粮食、汽车等,源源不断地运向全国各地,有力地支援着各地的建设。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东北是名副其实的龙头,支持着各地的发展。建国以后,中央要把东北建设成为重工业基地,在东北人的艰苦努力下,东北的重工业从无到有,并成为新中国的支柱。齐齐哈尔的许许多多大型企业无不凝聚着东北人团结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曾经著称于世的156项重点建设工程绝大多数是东北大地上展开实施。整个20世纪50年代,东北工业基地成为新中国经济列车的引擎和火车头,全国工业产值的近1/3源自东北的贡献,东北人在汗流浃背的辛劳中欣慰地沉浸在“东北名不虚传”的荣耀和辉煌中。而到1999年,全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指数龙虎榜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都居于倒数5名之列,被经济界戏称为“东北现象”。 齐齐哈尔市是我们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当时苏联援建我国的156个重点项目,齐市就有4项。齐齐哈尔工业经济体系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是齐齐哈尔装备工业发展的辉煌阶段,齐市的大型企业曾经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就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成的一家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半个世纪以来,一重生产出大量钢铁,电力,汽车,矿山,石化,交通运输等行业及国防军工所急需的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了“万吨水压机”等我国装备工业的众多第一,装备了鞍钢,宝钢,燕山石化等许多国家重点工程。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齐市装备工业曾一度陷入低谷,曾作为优势产业的重型装备被人视为包袱和灾难。这个时期齐市许多大型企业被忽视、冷落,甚至将被遗弃,曾经辉煌过的许多装备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而为这些大型装备工业配套的地方企业纷纷倒闭破产。装备工业应该是齐齐哈尔的财富和优势所在。但那一时期,财富变成了包袱,优势变成了劣势。进入本世纪初,齐市装备工业开始复苏,逐步走上振兴之路,应该说这一切缘于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面对危难时刻,没有丧失信心,没有把沉入低谷的齐市装备工业当作包袱一甩了之,而是在当时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胆尝试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保住了齐市国有大中型装备工业企业,为齐市装备工业的振兴和步入辉煌奠定了基础。 有关人士谈到,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装备工业,因为装备工业是制造“工作母机”的基础产业,不但是“重工业”,而且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在21世纪初叶,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装备工业就成为这一时期需要继续强化的主导产业。装备工业在齐齐哈尔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齐齐哈尔重装会不但为黑龙江经济铺了路,还外树齐齐哈尔人新形象,内强齐齐哈尔人荣誉感,对齐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都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有人认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世界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要抛弃落后与陈腐,去重新创造一个与时代潮流同步的崭新的自我。当我们审视脚下这方厚土时,不难发现纷呈的珠玑,璀璨的群星和耸立的高峰,而齐齐哈尔大工业就是凸显鹤城文明的一座奇峰。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苦难的童年,狂飙激情的青年进入了而立的中年一样,东北人也历尽了沧桑与磨难。同样今天的齐齐哈尔人在自省之后满怀自信的微笑正透露出沉稳,果敢,豁达与干练。充满希望的齐齐哈尔正以强有力的手臂稳操着舵杆,奔向万里途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