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人物访谈>>庄希平:其人其事20年

庄希平:其人其事20年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王学明   
  
庄希平创办的甬微集团以轴承机械起家,现有亿元资产、八项技术专利。
  与其他人比起来,庄希平的起步之路走得看似十分平坦,他说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找准了路,不用像其他人那样反复摸索。他走的路是专攻依赖进口的产品。这却是“啃硬骨头”的事情。
  辞去厂长职务独闯天下
  和大多数浙商一样,庄希平出身农民,家境贫寒。19岁的庄希平到了宁波无线电九厂当学徒。苦累了一年后,艺成回家的庄希平马上就成了抢手的人才。他进了村办企业当模具师傅。庄希平一干就是十几年。从模具师傅一直坐上了厂长这头把交椅。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绿遍大江南北,也吹动了庄希平潜藏已久的激情。他辞去了厂长职务,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去了。
  他没有什么大的资本,凭的不过是3万元的资金和自己的模具技术。而这3万元连一台新设备都买不起,他只好买二手的旧设备。厂房是租来的一个仓库,面积不足百平方米。庄希平不仅当厂长,还兼任技术指导,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员工。尽管最初只有十几名员工。但是庄希平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小作坊式的工厂逐渐壮大。刚开始他生产的是用来做轴承的机械,踩准了市场空白点,第一年就获利十几万元。庄希平发现那些从他这里买机械生产轴承的厂家赚的钱比他还多。显然做轴承前景更广。1991年,他也做起了轴承。
  寻找替代进口产品
  刚起步时,庄希平发现国内基本没有厂家生产微小型轴承,全依赖进口。分析原因是国有企业觉得利润小不愿做,私营企业过不了技术的关口。庄希平就在这空白处做文章:做替代进口的产品绝对双赢,自己的成本与价格低于进口,竞争上有绝对优势;原先依赖进口的企业,既能大大降低成本,又能摆脱国外厂商的限制。这种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庄希平找准了入口,事业如顺水行舟,无惊无险地驶入大海。从微小型轴承到微型轴承再到薄壁微型轴承,他迅速地积累着原始资本。但他一直在动脑筋,不断寻找着下一个猎物。
  6年前,空调市场硝烟四起一场乱战。这让庄希平发现了一个机会。他看到空调压缩滑片,这个空调心脏的部件,国内无一企业能生产。啃骨头要有耐心,不能指望一口气就把它给吞下去。攻克这个难关,庄希平用了3年。他终于可以庆功:空调压缩机不锈钢滑片获得宁波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如果国内企业想进入,他们也需要耗上3年左右的研发期,而3年后,甬微早已在销售更高科技含量的同类产品。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在拼命为“中国制造”、“浙江制造”提高国产化率的同时,庄希平还在开辟另一条作战线:国际市场。他把甬微的产品先拿到国际市场上去磨练一番,等到在大风大浪里折腾过后,再回头进入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是真正能考验企业和产品的地方。在国内如果碰到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事,还可以讨价还价,打个折扣了事,在国际市场上,这一招就不管用了。这套“安内必先攘外”的战术,树立了甬微国际化品质形象,由替代进口变成了超越进口,让庄希平走得相当稳健。
  科技兴企成就大业
  科技是庄希平敢拿硬骨头行业开刀、敢专门和国际巨头叫板的一把利器。
  1996年,甬微投资创办了宁波市首家轴承研究所。他们与洛阳轴承研究所紧密合作,联合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开发研究中心,专门从事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制。有研究所作为基地,科学专家和技术人才顺利进入甬微。目前已有4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正式落户甬微,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名。
  2000年之前,国内电机轴承无法进入国际市场,因为关键技术指标达不到欧美国家标准,关键部位的高精电机轴承只能依赖进口。是甬微改变了这一切。1997年到1999年,庄希平投资600万元,研制生产高精度、低噪音微型电机轴承。通过专项攻关,甬微成功开发出低噪音电机轴承、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电脑冷却风扇电机轴承等系列产品,并取得相关专利。
  庄希平的小轴承开始远销欧美,仅2000年时就创汇100多万美元。2004年甬微的“汽车冷却风扇电机轴承”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甬微的小部件国产化研发,开始不断戴上国字号的帽子。
  2000年12月,甬微又投资1200万元组建甬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绿色环保无汞碱锰电池的研发生产。2001年投产后,“双羊”和“双熊”电池迅速打开美国市场,不到3年就累计出口1000万美元。2003年,“6LF22、LR20、LR14绿色环保无汞电池研制生产”,作为能源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甬微的高技术环保产品引起国际巨头恐慌。在2004年底,美国劲量电池援引“337”条款,起诉中国电池侵犯其无汞碱性电池生产技术专利权。由于甬微的无汞电池百分之百出口美国,庄希平参与18家国内企业组成应诉团队,在初裁不利的情况下积极收集有力证据,终于获得了上诉成功,赢得了这场官司。
  人才为利器组建智囊团
  人才是庄希平的又一把利器。
  刚开始生产微小型轴承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他四处访贤问能。听说上海可以请到“星期天工程师”,他就三天两头跑上海。在这些兼职技术人才的帮助下,庄希平跨出了第一步。
  临时且不固定的技术人才不能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庄希平又跑到洛阳国家轴承研究所去“借脑”。这个研究所有两位参加过国家“风云一号”卫星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轴承方面的著名专家,历经艰辛,以一腔热情,终于把他们给请出了山。
  外借人才只能解一时之急,庄希平决定组建自己的智囊团。1996年,他投资创办宁波首家轴承研究所。他听说湖南的军工厂有很多优秀人才,因为工厂效益不好人才开始外流。他就不断从那里挖掘人才,充实自己的智囊团。
  庄希平用平坦来形容自己的创业之路,表面看来也确实如此。他说是因为选对了路,但是在千万条大道中,他慧眼独具地看中了这条夹缝路,靠的是胆识不是运气。很多企业家明知里面大有天地,但就是不敢闯进去,因为他们担心攻不下技术这道难关。啃骨头行业需要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也更多,这也让许多企业家望而却步。
  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暗流,站在岸上的人总以为渡河的人走得很轻松,而曾亲身涉水终于抵达彼岸的人却是辛酸苦辣一切尽在不言中。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