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事业上众多的荣誉后,她在起重机行业工作了20年,她现在中国最大的起重机械公司工作,她目前的全部工作时间在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以及对其技术进行管理,在上半年开往各地的轮式起重机械产品中,她的研究成果占了55%,她是这个行业为数不多的“有独特性格的”女性, 在徐州重型寻求完成其全球脚印的过程中,她是一位具有创新实力的技术灵魂。
闫丽娟1964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作为那一界高中唯一一名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女生,她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度过了四年岁月。1987年,他身揣学士证书加入了移动式起重机制造商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重型机械厂当时最大只能生产到16吨级移动式起重机。闫丽娟开始从事移动式起重机设计工作,主要是8吨产品统型,而后她成为新统型产品的设计主管。五年后,她进入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组:能够起吊160吨重物并且实现蟹行行走的轮式起重机的研制开发。从那时起,她第一次经历了自主研发产品的艰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徐工集团成立(1989年),进而承担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并在1992年成立课题攻关项目组,且选择了和徐工集团同样年轻的闫丽娟作为160吨轮式起重机产品总体设计者,当时她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犹豫、尝试、担心,真是难以抉择,一方面考虑经验欠缺、缺乏设计依据,自己稚嫩的肩膀如何能够担负起“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如何实现16吨向160吨的跨越,如何完成二万多名职工的期望与重托,一面考虑集团领导的信任,挑战的勇气和奋斗的决心又让她不愿轻易放弃;彷徨之中,当会议召集人用鼓励的眼光再次询问她的时候,她的工作启蒙老师的话响在耳边,“一零件,二部件,三总体”,该担任产品总体设计者了,因为国外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学,大专院校有众多的教授可以依靠,项目组内有众多的老师和同事可以探讨,再加上自己打下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她喜欢迎接挑战、喜欢勇争第一、勇挑重担,更愿意在这个起重机行业第一个国家级攻关项目中负起责任,奉献力量。
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到最后的试制、调试阶段,她和她的同事们日夜查阅国外同行可参考的资料,仔细研究国际国内起重机标准,绘制了两千多张图纸,运用解析法和有限元分析对设计进行了验证,还和浙大、同济、长沙研究院的专家共同进行了多轴转向和超长副臂试验,为享有
“亚洲第一吊”美誉的160吨轮式起重机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160吨96米的钢铁巨臂伸向蓝天并参加“改革、开放15周年成果展”时,受到了朱容基总理的亲切接见。 随着不断取得的业绩,她被晋升为轮式起重机设计室室主任。成为徐工重型50年历史上第一位女总体设计者、第一位女性总体设计室室主任。
她的下一次产品上的自主创新被证明更为重要,如果没有,她可能很容易最终成为某个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而不是徐工重型的产品设计研究所所长。1999年徐工集团派新的领导班子进驻重型公司。 然而,闫丽娟选择留在徐工,担任其企业第二代汽车起重机系列产品研发的总设计师。
她向新的领导班子领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一年内要研发出5个第二代汽车起重机系列产品以挽救频临破产的企业。她在日夜拼搏的创新、创造及奉献中度过了一年,圆满地带着产品之一25K去北京参展并获得成功。现在当她回首当年时仍充满自豪并且感觉乐在其中。“那是一个伟大的决策,”她今天说。“我在第二代汽车起重机系列产品研发时很愉快。”
然而,和她一起经历那个艰难困苦一年的同事回忆:当闫丽娟带领
我们在九九年那个炎热的夏天走遍大江南北调研市场的时候,她总是重复总经理张玉纯同志那铿锵有力的话语:“要有我们重型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要有我们重型自己的核心技术”,从那一刻起,我们领悟到了我们重型“一年扭亏、三年搞实、五年做强”的内在要求,那便是靠不断的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靠对市场的贴切把握,服务客户,效力社会。而要实现我们的愿景,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有徐重特色的产品系列,必须摒弃传统思维模式,走出一条徐重自己的技术之路。在给这一代产品命名时就取了“开拓创新”的第一个字母“K”,也就是我们现在响誉全球起重机行业的,令同行业头疼的K系列汽车起重机。那时,从“K”字的设想一出,我们的产品定位一形成,一个个鲜活的设计方案就产生了,在精心构思下,经过三次六天的方案评审,评委们虽然就大多数方案达成共识,但仍有三条设计方案无法通过,一是将半头式驾驶室改进成全头式驾驶室;二是将机械操纵改进为液压先导式操纵;三是平板高翘式配重。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无疑步子太大太快了些,遭到了很激烈的反对,我们拿出了第四种可行性分析报告,立足当年、规划三年、展望五年、以人为本、经营市场,给厂领导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创新使徐重产品走在了全国行业的最前沿,不仅带动了全国轮式起重机行业的整体进步,也使重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且获得了六项国家专利,使得我们的产品能够引领国际汽车起重机市场。
在出售了第一台K系列起重机并且做成“汽车起重机超市”之后,她的部分精力转移到全地面起重机产品的研发上,这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三次产品上的自主创新,从此走上了向世界顶级轮式起重机技术方向迈进的道路。
令人振奋的是,闫丽娟可能在经济最好的时期研究此产品。随着徐工重型整体前进步伐的加快,轮式起重机市场似乎一夜之间兴旺起来。建筑工地一个接着一个开工,新的产品也一个接着一个诞生。50吨级全地面起重机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被研发出来,并且作为中国工程机械展团唯一一台轮式起重机参加2004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工程机械展,这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时期,但是闫丽娟并没有因此满足。
她更关注的是能够和国际同行同台竞争的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在 徐工重型诞生。很明显,如果想要实现自己的雄心,闫丽娟就需要带领
这支团队从产品设计迈入技术设计门槛。经过五年的艰苦细致的努力,2006年12月,徐工重型获得了自己的130、160、200、240、300吨全地面起重机的100%的技术所有权。 “那是很不容易的,” 闫丽娟回忆说。
从产品设计迈入技术设计出奇的困难。没有人能够在一开始给“徐工重型技术设计”这个概念一个准确的定义,产品的开发成功主要依赖于产品样机的试制完成,可以不太精确地说成为‘有了产品’,但这个产品设计是否是优化合理的、制造工艺是否能够保证设计原形、是否形成自己的标准、有否用到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对于一个要做世界级企业是非常重要的。闫丽娟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技术设计和对技术进行管理,学习企业通往世界级道路上的技术行事方式,显然她希望与企业的各个部门及生产分厂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得到更多的支持,顺利开展产品技术研究、产品工艺研究、标准技术研究、信息技术研究。对技术进行管理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如何运作好以产品研究、工艺研究、标准研究及信息研究四条主线向前发展,形成以产品研究、工艺研究为核心,以标准研究为龙头,以科研攻关为支撑,以信息研究为平台,以技术管理为纽带的技术网络。 每天她要花至少三个小时的时间在研究如何运作好技术管理,然后再开展四条主线技术研究。
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带有企业核心技术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贡献销售额和利润。为此,她把业绩归功于她身边的团队。“我周围都是些非常好的人,”她说。“2000年以来,由于企业经营班子对技术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研制的产品得以成功。”
从只知道“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而不知吊车为何物开始到在徐工重型工作20年,闫丽娟已走在轮式起重机技术的巅峰上。她说,她个人的目标不仅是成为技术灵魂,至少到2008年看见她设定的另一目标取得成就。对于闫丽娟,要和历届技术领军人物走不同的路不可能不具有挑战性。她计划如何去做?“该是从运动场回来的时候了,我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有限的,看看是否有其它特长”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