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网讯 最近,来自瑞安三宁电器公司的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今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汽车电机出厂价同比指数为100.12%,呈现上涨态势,但其原材料铝锭购进价同比指数为104.29%,涨势更为强劲。于是,原料价涨幅大于出厂价的价格“剪刀差”就出来了。
上游原材料、燃料等购进价格持续攀升,但对下游行业的传导作用却十分有限。据市统计局最新统计,今年来,我市不少工业企业出现“出厂价小幅增长(或下降),购进价大幅增长”的现象,这个“高进低出”的价格倒挂现象,困扰着部分温州制造业。
温州制造业,该如何应对?
工业经济持续趋好
“高进低出”落差明显
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持续趋好,进入快速发展轨道。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082.51亿元,同比增长19.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387.29亿元,增长21.3%,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后劲。
但是,从个体来看,我市诸多工业产品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价格倒挂现象,企业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在优美的舞姿中,“高进低出”时不时地来绊一下脚。
记者手上刚刚拿到的这份城调队的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累计上涨1.66%,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累计上涨6.35%,价格“剪刀差”达到4.69个百分点。
市统计局城调队负责人林超英介绍,这两个数据在前两年的表现则是:2006年,两者相差3.9个百分点;2005年,两者相差3.58个百分点。从两种价格上涨时间看,工业品出厂价格虽然同步上涨,但涨幅没有同步,出现滞涨的局面。表明我市工业生产企业正处在高成本投入,低利润产出的“高进低出”状态,显现出成本压力持续递增,工业生产企业承受的成本压力加重。
原材料价格普涨
上下游传导不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高进低出”现象呢?
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认为,从外部环境看,它受到国内外环境和市场供求规律的共同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原材料供求领域发生了转变,国际原材料价格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制约作用显现。而另一头,则是国内大量下游加工产品和终端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因素,大多数还停留在单一的需求关系上,这种价格定位和制约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上、下游工业生产企业成本与产品价格比值的不同,影响上下游行业之间的传导。
从内部环境看,工业产品价格传导在流通领域受阻。据统计,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0.4%,导致了上游基础原材料需求增加,价格看涨;另一方面终端消费滞后迟缓,形成上游价格上涨力难以下传的困难局面,比如今年我市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5.59%、6.2%、0.85%,进一步拉大了原材料价格与产品出厂价格的走势。
价格倒挂潜藏危机
拐点凸现积极应对
尽管我市工业形势与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相吻合,似乎看不到“高进低出”带给我们的危机,但是,我们有必要正视其影响。
“从抽样调查数据看,有87%的工业行业存在工业品价格倒挂,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比产品出厂价格分别高出6.66、9.12、10.21、5.25、6.97个百分点。”林超英介绍,在总体利润增长背后的进账单中,不少企业实际是处在微利或亏损的窘境。特别对资源依赖型企业来说,要么“破门”,要么“关门”。
对此,市塑料工业协会秘书长余正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行业总是悄然在变,那些能敏感发现潜藏的危机,并做出积极应对的企业,才能将拐点变成其脱颖而出的好机会。“价格倒挂”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拐点,而且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寻求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