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借款50万元起家,将一家院办小公司发展成总资产近60亿元的大企业,走出了一条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成功道路,被称为“我国机械行业科技产业化的引路人”。詹纯新,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不满足自己产业报国的阶段性成就,要在未来三五年内将公司发展成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并在世界工程机械产业唱响中国最强音。 科技产业化 1992年,37岁的詹纯新当了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副院长。他看到自己院里有大量世界级水平的科研成果,由于产业界缺乏承接能力而无法实现产业化,庞大的国内市场只好任由外国品牌肆虐;占据人才和科研成果两大优势的研究院只能靠卖图纸维持生计。严酷的现实激活了詹纯新产业报国的宿愿,决定自己办产业、开公司。1992年9月,詹纯新出任总经理的长沙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的全部资本是借来的50万元和包括詹纯新在内的8个人。没有生产场地,没有生产设备,又恰逢宏观调控的大环境,詹纯新带领大家一边做买卖养活公司,一边进行产品研发。1993年7月,中联公司的第一代产品HBT40混凝土输送泵在艰苦的条件下试制成功,当年生产的10台设备全部卖了出去,迅速取得经济效益,创产值400多万元,利税230多万元。队伍也由8人扩充到了20多人。 凭借中联公司这个成果转化平台,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企业迅速发展壮大。1999年公司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0年10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到2006年,公司的年收入已达到86.5亿元,利税总额12.6亿元;规模排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2位,利润排名第1位;进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名第24位。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产业科技化 创业之初,挂在詹纯新嘴边的是科技产业化,那是被动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后来他强化的是产业科技化,追求的是在建筑机械行业永远保持国际一流水平。一大批技术先进、适应市场需求的科研产品在中联源源不断地问世。HBT系列混凝土输送泵从一种规格发展到20多个型号规格。其中,HBT125混凝土输送泵的技术指标可达到400米垂直高度,2000米水平距离。他们还开发了系列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布料两用机、混凝土布料机、城市清扫车、振动压路机、立体停车库、混凝土泵车、低噪声振动器等一批高科技产品。2006年开发的热风循环加热综合式复拌机、600吨履带吊、自制底盘50米泵车、大型垂直式垃圾压缩站等都是国内领先水平的产品,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某些关键技术方面甚至领先国际水平。 现在中联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4人,国家和省部级中青年专家6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员工比重接近40%。研发经费占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在5%以上,最高时达到7%。近年来先后完成重大科研和新产品课题645项,获得国家专利143项,完成“十五”和863等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25项、专题55项。还主持、参与了300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是178项有效标准的制、修订归口单位。 詹纯新说,卓越的企业往往有两个生产基地,一个基地对外生产物质产品和服务,一个基地对内生产精神产品企业文化。最近几年,他强化了后一个基地的建设,认为只有建设好制造精神文化的基地,企业领导人才能与自己的员工融为一体,才能将个人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个人和企业才有不竭的动力。在新文化氛围中,企业进入了更高的发展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