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数控机床加工人才短缺,这一点行内人都知道。《工人日报》2006年的一篇报道显示,高水平数控机床操作工在全国出现了60万人的缺口。记者从省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全省懂得设计、编程的数控人才奇缺,2005年20多个获省政府颁发的“河北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人中,只有一位从事数控机床加工的,这个人就是市职教中心的张喜江。 辞职自学数控技术 1991年至1995年,张喜江在市华联电子有限公司负责BB机维修。一次,一位同事在维修BB机的芯片时,不小心将正在操作中的SMD自动焊接机(简单的数控设备)碰坏。公司千方百计找来一位日本的维修人员,每小时维修费要80元,成本非常高。张喜江想到,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也一定能做到,从此,他下定决心学习数控技术。从零开始谈何轻易?他顶着压力毅然辞职,从此开始了漫漫自学路。 做好一名数控机床操作技师不仅需要技术娴熟,而且对计算机、电信、数学、英语等都要求颇高,这也是缺少人才的原因之一。为了紧跟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1995年,他考取了市职工大学夜大专科计算机应用专业,他把学到的Qbasic语言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编写了多种槽轮的四轴联动加工程序;利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以及高中水平的英语知识,于1998年开始自学CAM软件。2004年又自学考取了河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本科。 外国客户竖起大拇指 1998年,张喜江刚刚来到拖拉机厂机电中心工作一年。当时CAM软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峰,因为与学习这个软件有关的唯一资料就是一本300多页全英文的说明书。他借来中英文词典,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逐字逐句翻译,理解后上机操作,碰到想不通的问题就向厂里的高级工程师请教。那一年,厂里选拔出20名老职工,组织学习CAM软件,张喜江不在被选之列。但是,每次上课,他都主动去旁听。最终,其他人都没能坚持下来,只剩下他自己。他把学到的软件中有关造型、编程技术与工作中的工艺加工经验有机结合,在数控加工技术上又有了提高。 2002年,瑞典一家企业要加工一种“粉碎机刀座”,该产品需要在“5轴加工中心”机床上才能完成,加工成本非常高,瑞典客户找了多家企业均无法完成,张喜江在进行合理的工艺分析后,利用CAM软件对此零件造型、编程、工装设计,仅用2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加工任务,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都很高,让瑞典客户竖起了大拇指。 希望培养更多数控人才 2004年,张喜江因为工作突出,被选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授数控机床操作技术。这一年,他在第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亲眼看到两起因刀具跟工件不正常接触造成的“撞车事故”,数控机床价格昂贵、精度高、切削速度快,操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严重事故,轻则刀具损坏,工件报废,重则使机床丧失精度,甚至危及人身安全。他感到很痛心,也意识到普及安全操作的紧迫性。大赛结束后,他对数控教学和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教师和用人单位对数控技术工人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主要停留在责任心和态度方面。针对现状,他提出要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和编程习惯,使安全规范操作成为一种像骑自行车那样的条件反射。2004年至2006年,他执教的两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操作失误而造成“撞车”的事故。 言谈中,张喜江经常会打比方,他说,这是在教学中养成的习惯,因为这样更轻易让学生理解、领会。他说,我一个人能做的事情究竟有限,现在的理想就是培养出更多、更出色的数控机床加工人才,让数控技术遍地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