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付中秋以1万元、3个工人、租赁3台设备起家。14年后,秋天齿轮成为全球最大的中小模数齿轮生产基地。付中秋以“配角”身份站在了行业的最高处。而他的目标,是将简单的“重庆制造”变为“重庆创造”。
朴素思想打开大门
1993年6月,怀着“天天吃火锅”的朴素致富思想,付中秋拿出仅有的1万元,承包了厂里的一个车间。陈旧的车间里只有一台旧式滚齿机,只能加工一个零件,而且还是胚子。在陆续添置了一些设备后,付中秋将加工好的齿轮背到到袁家岗的摩配市场去销售。渐渐地,付中秋打开了重庆的部分市场。
时间到了1997年,秋田仍还是是一个只有70多名员工的小厂,刚在大渡口的双山有了自己的厂房。此时的付中秋不再满足“天天吃火锅”,他要做大做强。
付中秋计划从购买设备开始扩大生产。但新设备的价格是旧机器的3倍以上,而旧机床修复后同样可以使用。精打细算的付中秋立即招集当时厂里所有的机修人员,“将袁家岗的二手机器市场里凡是能转得起来的,一并拉回秋田”。
在国营企业,一台机床大修一次一般要花费1-3个月,而付中秋和同事们,几乎以4天一台的速度赶修。这批上世纪60、70年代生产的设备,成了秋田迅速扩张的保证。
传统机床并不能达到生产精确齿轮要求,付中秋又和同事们把旧机床改造为简易的数控机床,使得齿轮质量得到提升。
“老板去年如果赚了100元,今年会投120元,今年借了明年还。年年都是背水一战。他考虑最多的是还是如何在行业中迅速做大。”这是秋田员工对付中秋的评价。
只身背着齿轮广州推销
在重庆有了一定市场的付中秋不愿做井底之蛙。“对外推销,才是生存之道”。付中秋背起齿轮,只身到了广州,挨家挨户推销齿轮。“刚开始,没少挨白眼啊”,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终于,一家韩国摩托车企业被付中秋的精神打动,同意试试秋田齿轮。谁知,这一试,试出了问题:齿轮不符合要求。
付中秋立即召集重庆厂里的生产、科技、售后等领导和骨干,全部前往广州驻守,“不达标决不准回来!”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付中秋和同事们在广州蹲了数十天,终于解决了问题,赢得了厂商的信任,走出了对外推销的第一步。
与名企合作打开外销之路
2001年以后,随着自身装备水平的提升,付中秋将眼光集中到了国外品牌。这一年,秋田与日本本田取得了联系。一接洽才发现,本田要求的齿轮精度非常高,但价格却并不高。厂里一度对是否进入本田的配套体系产生了疑问。 “要提升质量和知名度,必须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企业合作”,付中秋力排众议,开始了全面的质量提升过程。
目前秋田已成功进入日本本田、德国宝马、日本久保田、美国中西、日本雅马哈等世界一流公司的配套体系。
“重庆制造”要变“重庆创造”
与秋天齿轮合作的大企业越来越多,订单越来越大。目前,秋田齿轮年产量达到1亿件,配套摩托700余万辆,占据中国摩托齿轮近40%的市场,而且还进入德国宝马,日本本田、雅马哈,奥地利庞巴迪,美国SPX公司和MIDWEST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的配套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摩托车齿轮生产基地。
就在付中秋越走越顺时,他却感到齿轮越来越难做:因为合作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无法掌握核心技术,仅仅依靠简单地“制造”,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要打破局面,面对未来。付中秋意识到,必须将“制造”变为“创造”。而一字只差,却还需要各行各业员工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