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行业最权威的减速机网站 首页免费注册会员登录会员中心高级搜索| 会员权限减速机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是:减速机首页>>新闻资讯>>人物访谈>>“数字化”车工韩醒田

“数字化”车工韩醒田


信息来源:减速机信息网   责任编辑:lihongwei   
   

一位34岁的普通工人,技校毕业后的16年,先后将50多种高精度零件从普通车床“挪”到数控车床进行加工,工艺革新达几十项。在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他获得河北赛区第1名、全国第7名的成绩。

这就是韩醒田,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北宣化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个由工人成长起来的高级技师。

可以不拿奖金,但不能不负责任

“那是一个工作上较真儿的小伙子!”还没见到韩醒田,就听到了这样的评价。

5月2日,记者在去采访韩醒田的路上,同车恰遇河北宣工齿轮箱分厂的一位老师傅,他讲起了自己眼中的小韩:

1992年厂里分来几个年轻人,韩醒田也在其中,他被分到C385六角车床,负责零件粗加工。很快他就为大家所关注:别人初到工作岗位,分配啥活就干啥活,他却动不动就去跟专家“理论”,而且理论的结果,十有八九这个毛头小伙儿竟是对的。

有一次,分给他的任务是加工一种圆形齿轮,按要求,他只需在毛坯上车出直径142毫米的内孔,然后交给下一道工序。但他却没有照做,搬着毛坯就去找技术组专家了:“我认为这个内径应该车到138毫米!”专家一愣,翻看技术要求,明明写着142毫米。韩醒田却坚持己见,理由是下一道工序要求车到140毫米,如果现在就车到142毫米,内孔过大,这些零件就报废了。专家接纳了韩醒田的意见,由此避免了不小的损失。

“事实上,我当时只是养成了一种习惯:加工每个零件的时候,都把前后工序仔细看一遍,目的是使自己加工的零件更符合最终产品要求。”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韩醒田言谈举止间少有粗犷,处处透出一种知识分子的味道。

———粗加工上有一个“粗”字,意味着C385六角车床只不过是提供零部件雏形。韩醒田却常粗活细作。一遇到问题,他总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实在搞不懂,就反复看图纸,认真磨刀具,直到把产品做合格才满意。

———机加工难免会出废品,公司规定出了废品要填单报告,但同时就会扣奖金,很多人出了废品通常会丢掉了事。韩醒田却不,只要是他认为不合格的产品,该报废就报废,而且件件填单报告。年长的工友劝他:“扔了算了!”他却不理会……

曾任分厂党委书记的刘晓明评价说:"他这种近乎追求完美的较真,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这在一个年轻工人身上尤为难能可贵!"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责任意识,推动着韩醒田不断学习新知、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刚进厂两年,他就在公司首届双文明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并在22岁时成了全公司最年轻的班组长。

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放弃学习

在厂里,韩醒田的好学是出了名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看书就觉得心里空空的。

进厂4年后,他被调到负责精加工的车一组。他上手很快,半年后就出任组长。2000年初,已成为一名技术熟手的他,却找到分厂厂长安少玉,要求去数控车床作学徒。

当时,数控机床还是很新鲜的东西,会的人不多,技校车工班出身的韩醒田更是连摸都没摸过。但厂里那两台先进的东西还是吸引了他:数控车床更方便、更快捷、更省力……企业正面临产品的升级换代,产品试验生产任务极重。他琢磨:能不能把那些操作起来又脏又累的活从传统车床挪过去呢?

有了想法的韩醒田,工作一空闲,就到数控车床前看看,在与别人的闲聊中记下了很多东西。为了这,他自己家中添置了电脑,下班后利用网络和书籍潜心学习。

很快厂里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开始了组长兼学徒工的双重身份,每天既要带领车一组完成精加工任务;又要到数控组系统学习工作原理、编程技巧等专业知识。

学习中韩醒田开始琢磨问题:结构复杂的"8字油线"零件过去一直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因为需要添加专用结构,调整一次就得六七个小时,效率极低,能否把它"挪"到数控车床上生产呢?

通过查资料,他发现这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没有实例。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在电脑上进行模拟设计和加工,熬了数个通宵后,适应CK7815车床的一套新程序诞生了,随之诞生的还有在数控车床上批量生产的"8字油线"零件。

学徒一个月后,韩醒田已经能独立操作了。他编写了3万多字节的程序,把很多加工难度大、效率低的零配件的加工,由普通车床"挪"到数控车床上。

"数控车床是机加工的发展趋势。所以,我必须学好、用好这个技术。"安少玉至今仍记得韩醒田当初的这句话。

诚如斯言,他这个普通车工班毕业的技校生通过不断自学,不断挑战新技术,已经把自己"数字化"了:《数控加工理论》、《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他的家中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他的谈话中充满了各种术语,他自己被破格评为高级技师;数年间共有56种普车加工的零件被他"挪"到数控车床上,推动企业基本淘汰了普通车床,同时也带动着上下游工序基本上实现了数字化。

可以不是专家,但不能没有创新

"好技术不如好刀具",这是车工的一句行话。

2005年3月,分厂遭遇了一次没有"好刀具"的尴尬:当时接到一批精度高、时间紧的外协加工任务,厂内设备却没有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刀尖半径补偿功能。怎么办?通知厂家来开通此功能吧,需支付昂贵的技术服务费;自己升级改造吧,全厂几十位高工没人敢揽这个"瓷器活儿"。

这时,韩醒田站出来了,他利用自学的软件知识,采用刀尖圆弧编制成全新程序,完成了试制加工。随后又通过不断改换刀具,设计专用刀台,将原来1分20秒的加工时间缩短为50秒。最终,一年下来节约技术服务费10万元,还带来了400万元产值。

"我的创新,不过是把那些新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中。那些新技术、新理论我搞不出来,但我知道把它们用在哪儿更合适、更高效。"韩醒田从不放弃对创新的追求。

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CBN立方氮化硼刀片,比传统刀具有更高的硬度和更优异的耐热性,韩醒田就把它引进来,用以破解磨孔这一生产瓶颈。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支臂球体的以车代磨、轴套内孔的以车代磨、挡油环以车代磨和工序合并,工作效率至少提高了150%。

"10项以车代磨工艺,13项刀具优化、19套自动化工装……"宣工工会主席关振海一语作结,"也许有人会不在意,但宣工会记住这位工人的创造,社会会记录下他的贡献。"

全国服务热线:010-51179040 E-mail:jiansuji001@163.com
Copyright © 2008-2018 By 减速机信息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