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弧圆柱齿轮基本术语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圆弧圆柱齿轮(单圆弧圆柱齿轮与双圆弧圆柱齿轮)传动的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圆弧圆柱齿轮传动。
本标准没有包括的通用术语,可参见相应的引用标准。
2 引用标准
GB 3374 齿轮基本术语
GB 12759 双圆弧圆柱齿轮子基本齿廓
3 一般性定义
3.1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用来确定圆弧齿制的轮齿尺寸比例所依据的齿廓。
3.2圆弧圆柱齿轮基本齿条
在法截面内具有圆弧圆柱齿轮基本齿廓的假想齿条。
3.3圆弧齿
基本齿廓由圆弧构成的轮齿。
3.3.1法面圆弧齿
法截面基本齿廓为圆弧的圆弧齿。
3.3.2端面圆弧齿
端截面基本齿廓为圆弧的圆弧齿。
3.3.3单圆弧齿
基本齿廓工作弧为一段凸圆弧或凹圆弧的轮齿。
3.3.4
凹齿
基本齿廓工作弧为凸圆弧的轮齿(见3.3.3图示)
3.3.5凹齿
基本齿廓工作弧为凹圆弧的轮齿(见3.3.3图示)
3.3.6双圆弧齿
基本齿廓工作是由凸凹两段圆弧构成的轮齿。
3.4圆弧圆柱齿轮(圆弧齿轮)
由圆弧齿构成的斜齿圆柱齿轮。
3.4.1单圆弧齿构成的斜齿圆柱齿轮。
由单圆弧齿构成的斜齿圆柱齿轮。
3.4.2双圆弧圆柱齿轮(双圆弧齿轮)
由双圆弧齿构成的斜齿圆柱齿轮。
3.5圆弧圆柱齿轮副
由两个相啮合的圆弧圆柱齿轮组成的平行轴齿轮机构。
3.5.1单圆弧圆柱齿轮副
由一个凸齿单圆弧圆柱齿轮与另一个凹齿单圆弧圆柱齿轮相啮合所组成的平行轴齿轮机构。
3.5.2双圆弧圆柱齿轮副
由两个相啮合的双圆弧圆柱齿轮组成的平行轴齿轮机构。
3.6圆弧圆柱齿轮传动
利用圆弧圆柱齿轮,按一定的传动比来传递运动(动力)的传动方式。
3.7圆弧齿轮系
由若干圆弧圆柱齿轮副且成的传动机构。
4啮合原理与啮合特性
4.1瞬时接触点
两个相啮合齿廓在某一瞬时的公切点。
4.2齿面公法线
两齿面在接触点处的公共法线。
4.3齿面接触迹线
一对齿轮啮合过程中,瞬时接触点在齿面上的轨迹。
4.4点啮合制齿轮传动
齿面在啮合过程的每一瞬时,理论上是一个点或几个点接触的齿轮传动。
4.5瞬时啮合点
瞬时接触点在固定坐标空间的坐标点(见4.3条图示)。
4.6啮合线
一对齿轮在啮合过程中,瞬时啮合点在固定坐标空间的轴迹(见4.3条图示)。
4.7接触点距离系数
在同一个双圆弧轮齿上,凹齿面接触点和凸齿面接触点间的轴向距离与轴向齿距之比。
4.8齿距角
整个圆周(以角单位表示)与齿数的比值,称为齿距角。
对于圆柱齿轮,齿距角也就是端面齿距所对的圆心角。
4.9纵向作用弧
分别包含同一条齿面接触迹线(凸齿面或凹齿面)各一个端点的两个轴平面所截取的分度圆弧长。
4.10纵向作用角
纵向作用弧所对应的圆心角。
4.11纵向重合度
纵向作用角与齿距角的比值,即有效齿宽与轴向齿距的比值。
4.12总作用弧
齿轮在基啮合过程中,它的一个齿面(双圆弧齿轮包括齿顶凸齿面和齿根凹齿面)从啮合开始到啮合终止所转过的分度圆弧长。
4.13总作用角
总作用弧所对圆心角,称为总作用角。
4.14总重合度
总作用角与齿距角的比值。在双圆弧齿轮传动中,总重合度是纵向重合度与接触点距离系数之和。
4.15多点接触系数
在双圆弧齿轮一齿距角中,同时接触点数常为变值。每一种同时接触点数的啮合转角与齿轮齿距角的比值,称多点接触系数。
4.16多对齿啮合系数
在双圆弧齿轮一齿距角中,同时啮合齿对数常为变值。每一种同时啮合齿对数的啮合转角与齿轮一齿距角的比值,称多对齿啮合系数。
5基本齿廓的齿形参数
5.1凸齿齿廓
基本齿廓工作弧为凸圆弧的齿廓。
5.2凹齿齿廓
基本齿廓工作弧为凹圆弧的齿廓。
5.3双圆弧齿廓
基本齿廓工作弧由凸凹两段圆弧构成的齿廓。
5.4压力角
基本齿廓上任一点和该齿廓圆心的连线与节线的夹角。
5.5名义接触点
在基本齿廓中,压力角为标准值时的齿廓圆弧半径线与齿廓的交点。
5.6齿廓圆弧半径差
基本齿廓的凹、凸齿廓圆弧半径之差。
5.7齿方圆心移距
齿廓圆弧的圆心到节线间的距离。
5.8 齿廓圆心偏移距
齿廓圆弧的圆心到齿廓对称线间的距离。
5.9基本齿廓齿厚
在基本齿廓上,凸齿或凹齿左右齿面上名义接触点处的齿厚。
5.10槽宽
在基本齿廓上,凹齿左右齿面上名义接触点间的齿槽宽度。
5.11齿厚比
在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上,凹齿齿厚和凸齿齿厚的比值。
5.12工艺角
在基本齿廓上,工作圆弧和过渡圆弧(对单圆弧齿,凸齿时为齿根圆弧,凹齿时为齿顶倒角)的交点到工作圆弧圆心边线与节线的夹角。
5.13过渡圆弧
在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上,凸齿工作圆弧与凹齿工作圆绵之间的连接圆弧。
5.14齿根圆弧
在基本齿廓中,工作圆弧与齿根之间的连接圆弧。
5.15侧隙
两基本齿廓的凸凹工作圆弧相互接触时,其两非工作齿廓之间在节线方向上的最短距离。
5.16双偏齿廓
凸凹齿廓圆弧的圆心都不在节线上的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5.17等双偏齿廓
凸、凹齿廓圆弧圆心移距量相等的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5.18单偏齿廓
凸、凹齿工作齿廓圆弧,只有一个圆心位于节线上的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5.19不偏齿廓
凸、凹齿廓圆弧圆心均在节线上的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5.20分阶式双圆弧齿廓
凸、凹齿工作齿廓圆弧由过渡圆弧连接,并形成台阶的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5.21公切线双圆弧齿廓
凸、凹齿工作齿廓圆弧之间由一公切线连接的双圆弧齿轮基本齿廓。
6测量尺寸
6.1弦齿厚
轮齿左右齿面上两条名义接触线(螺旋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6.2弦齿高
轮齿齿顶中点到齿面两条名义接触间最短连线上的垂直距离。
6.3公法线长度
相隔若干齿的两异侧齿面,在名义接触点附近间的最短距离。
6.4弦齿深
在齿槽法截面内,相邻齿两异侧齿面与齿顶面交点之间连线到槽底部的垂直距离。
6.5齿根圆斜径
用于测量奇数齿齿轮根圆直径的间接测量弦。
7齿向修形参数
7.1齿端修薄
在加工过程中,对轮齿的一端或两端,在一小段齿宽范围内,将齿厚向齿端方向逐渐削薄,称为齿端修薄。
7.2齿端修薄量
在齿端修薄长度内,法向齿厚的最大修薄量。
7.3齿端修薄长度
在齿宽方向上,啮入或啮出端修薄部分的长度。
7.4齿端修薄曲线
在修形长度范围内,沿齿向方向的齿端修薄量变化曲线。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郑州机械研究所、太原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员张廷健、邵家辉、陈谌闻、李长春、陈渊、李钢、徐永年、刘世军、张一实。